向孩子提问有讲究,用对方法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
周末,童童爸爸带童童一起去动物园玩,一路上,爸爸就给童童来了一打“回忆杀”:“童童,你还记得去年爸爸妈妈也带你来过这里?”“哎呀,你看这兔子是不是很可爱?”“你看这猴子蹦来蹦去,是不是很好玩?”童童的回答非常简短:“是”“对”“可爱”“嗯”合起来吐出的字还不及爸爸问的一个问题,孩子兴致也不大高。
同样是带孩子去动物园,凯凯的爸爸却是这样问儿子的。“宝贝,你在看什么动物呢?”“这小兔子为什么粘着大兔子?”“猴子为什么这么好动呢?”凯凯的每个回答都没有唯一固定答案,说嗨了都停不下来,孩子玩一次动物园就来了一次头脑风暴。

大人想要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发问,可有时候问孩子,家长也得不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其实不是孩子不会或者不想回答,而是大人不会提问。要知道不同的提问方式,孩子的回答也会大不相同。
想要了解孩子,家长必须学会如何“发问”:
一、不要连续发问
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个经典的对话就是“下午爸爸妈妈没在家,你一个人在家干什么?”“没干嘛。”“没干嘛是干嘛?”“看书。”“看什么书?”
这种发问方式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因为连续发问就代表着你对孩子的不信任。所以,问问题要适可而止,问了一两个问题,孩子模棱两可地回答过去,做家长的也就不用打破砂锅问到底了。难不成你还想每天“逼供”吗?这样逼,孩子也会“屈打成招”,随口忽悠你噢!

二、不要问是和否
《儿童沟通心理学》中有介绍,像童童爸爸那样的提问,称为“封闭式提问”,这类提问孩子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孩子不需要动脑筋,在他心中也起不了多大的波澜,孩子只会被家长的问题带着走,学不会发散思维,也学不会深入思考。
而像凯凯爸爸那样,称为“开放式提问”,能够让孩子主动接受信息,思考问题,说出心中所想。

三、给予多种选择
有时候家长苦口婆心地教孩子要干嘛,孩子就不听,非得按照他的想法来做。比如,妈妈喊正在看电视的女儿去洗澡。怎么说?笨妈妈就说:“现在把电视关了,去洗澡好吗?”孩子八成回你两个字“不好。”然后妈妈和孩子吵一架,孩子怒气冲冲地去洗澡。聪明妈妈会说:“你是现在把电视关了去洗澡还是这集看完再去洗?”孩子肯定选择看完这集再去洗。
有的妈妈会觉得可这样不还是相当于向孩子妥协了吗?有吗?孩子只不过用和你吵架的时间拿来看电视而已,最终结果孩子都会去洗澡啊!后者还是能够开开心心地去洗澡呢!

四、重在解决方式
有的孩子做错事,家长首先发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很多时候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咄咄逼人地让孩子交出一个答案,孩子实在很为难。而且,事情已经发生,家长一直这样问,孩子接收到的负面信息就是“我做错了,我必须为此承担责任。”这样势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而正确的发问方式不是在于责备,而在于解决问题。“现在变成这样了,我们要怎么解决呢?”“杯子打碎了,现在要怎么办呢?以后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不打碎杯子呢?”培养孩子把思维和目光不要停留在过去,而是在于接下去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