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就是使劲夸孩子?别再踩坑了,你的误区会毁了孩子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有一朋友是小学教师,前段时间她和我抱怨道:"现在的小孩子真是矫情的狠,批评一下下就很委屈。有了错误说不得,闹脾气,更别说希望他们可以改正错误了。"她十分不明白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更不知道怎么办。
我十分理解她的愁苦,因为我曾经带过夏令营,就知道有这么一群只接受表扬不接受批评的孩子。后来接触到这些孩子的家长,发现这些家长在听到孩子问题的时候并不批评孩子,甚至过后还在说:"你已经很棒啦,再勇敢些吧!"
那时候我才意识过来,家长们对孩子的表扬方式影响了孩子对表扬、批评的态度,而家长们觉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还有家长说这是赏识教育。然而,他们一直使用的所谓"赏识教育"用错了,不但没有使孩子变得更优秀,反而毁了孩子。

01 赏识教育不等于简单一句"孩子你真棒"
毋庸置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表扬,这样孩子成长才会更充满自信,需要被赏识,这样孩子的闪光点才会被发现、培养。但是表扬不等于简单一句"孩子你很棒!",赏识教育更不是简单一句"孩子你真棒!"
百度百科上对"赏析教育"的解释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赏识孩子行为结果、行为过程、创作结果并加上适当提醒。
- 赏识行为结果
孩子在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读物或者玩具等的时候,只要孩子选择的结果没有十分大的弊端,可以尊重、欣赏他选择的结果。比如男孩选择粉红的书包,可以欣赏这个选择十分可爱,再比如女孩选择打球的兴趣班即使学得不理想,我们也不要去否定孩子这个喜爱。
- 赏识行为过程
孩子在表现出积极、勤劳、贴心等等好习惯、好性格趋向的那一刻,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可以通过赏识来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和奋发的精神。比如蜡笔小新为苍蝇不打扰妈妈一直追打苍蝇,虽然最后打到妈妈脸上,妈妈也没有多说什么还说了一句"谢谢"

- 赏识创作结果
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家长不用发表太多的想法,我们的想法其实就是成见,对孩子创造和想象力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无论孩子创造什么,我们欣赏就好了。
- 适当提醒
赏识教育里还包括了适当提醒。孩子虽然有闪光点,但也还是一颗正在成长的幼苗,少不了父母们的引路人。家长在平时也要防止孩子走歪,及时提醒。
具体的赏识教育并不简单,更不是套用网上那些"表扬孩子"的模板就可以实现赏识教育的。否则,简单夸奖的"赏识教育"要么让孩子骄傲、自负,要么使孩子不再相信你敷衍的夸奖,比如在你的表扬过后面对的是周围人对自己的嘲讽, 他会更加觉得你也是在嘲讽、可怜他,如此他更加地消极、沮丧。
02 赏识教育不等于不指正孩子的错误
前面也提到了赏识教育里包括"适当提醒",但是有些家长对"赏识教育"的误区就是"赏识教育"是不能批评孩子,指正孩子的错误,要以赞美的爱和鼓励来进行教育。这样教育下的孩子自然会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更会在别人甚至家人批评后大发脾气。
陈忠实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也表明了不指正孩子错误的赏识教育是失败的赏识教育。西安一位农村小伙子带着自己的习作给陈忠实点评,陈忠实看了觉得一般但还是客气地表扬、鼓励了这个小伙子。结果这个小伙子回去后一心扑在写作上,也不出门工作、做农活,生活穷困潦倒。别人劝他他说陈忠实表扬过我,说我写得不错。
如果我们家长一味地表扬孩子,不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孩子最后可能就会像这位小伙子那样,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法独立、正常的生活。

03 只夸奖不批评的"赏识教育"实质上是溺爱
我身边有个孩子小时候经常说话,其中有些不中听的话,但是她内向的父母觉得这是孩子活泼有趣的一面,还夸孩子口齿伶俐。结果孩子长大后开玩笑总显得不礼貌,不少人觉得这孩子没有家教。这里孩子父母就是把赏识变成了溺爱。我们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很大,
那么赏识教育与溺爱有什么区别呢?
- 体系不同
赏识教育侧重的是对孩子的一种新型教育,注重培养和教导,这其中肯定担负着教育的责任,是基于承认差异允许孩子犯错、失败的教育,是相对批评教育而言的。但是溺爱就是只承认差异纵容孩子犯错,是一种错的爱。
- 思想不同
赏识教育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够独立,能够在这稍微自由的成长空间里发挥天赋、激发潜能。但是溺爱更多是父母对孩子的妥协。
- 原则不同
实施赏识教育的父母对孩子行为、选择、表现等各方面是有原则和底线的,不会因为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的思考,也不会因为孩子小就凡事让着孩子,不会因为孩子小就不指责孩子,一旦孩子超出了原则和底线他们就会提醒孩子。但溺爱孩子的父母就是与之相反。
- 态度不同
实施赏识教育的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有条有理,只要在非原则事情上,他们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但溺爱的父母对孩子的许多想法会愤怒,一旦孩子发脾气了他们又会妥协。

04 正确的赏识教育,需要家长把握三个关键点
(1)对孩子的夸赞要具体、真诚。
具体是指少夸孩子能力如何多夸孩子事情做得如何就好比如"孩子在某个时间或者某个地点上做了某件事情,做得怎么样"
这样具体是为了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是哪里做得好,也有利于孩子认清楚自己的优秀之处,而不是一味地用大人说的"棒"来评定自己。再比如孩子获得小红花,比起说"你很棒",说"今天你在幼儿园更听老师的话了,更遵守规矩了,是个遵守纪律的小孩。"
真诚是因为不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夸奖是敷衍的,要让孩子在你的夸奖中感受到乐观、积极的心态,让孩子与你拉近亲近感。孩子喜欢从家长的夸奖中积极的答案,所以家长夸孩子,不用拘泥于句式,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比如"这件事情让妈妈觉得很温暖、很开心。"
(2)表扬、提醒要及时,夸奖要适度。
有些家长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不理不睬,随后想起来了就买了个小礼物给孩子。其实,无论表扬还是鼓励,一定要及时。孩子过了情绪那个点,过了渴望你的肯定、认可的那个时刻,我们再去认可他的时候,没有及时认可的效果好。同样,提醒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是要及时。
夸奖适度就是注意夸奖程度和夸奖次数。对于一件事不用频繁夸奖,一般当孩子形成优秀行为和积极心态后,就不用再夸奖了。夸奖程度要符合实际情况,不可夸大事实,也不可以为了夸奖,不和孩子说他的不足。至于什么事夸奖和什么事不夸奖,可以参考赏识教育的概念,即夸奖行为结果、行为过程、创造结果。

(3)将夸奖关注点引向过程。
我们赏识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能力,逐步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这一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即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是可以发展改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斯坦福著名的"成长性思维"理论表明:拥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 认为"努力"比"天赋"更重要。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乐观积极,他们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
心理学家认为"夸奖时将关注点引向行为过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
比如,孩子获得优秀成绩的时候,我们这样夸奖他"你考得不错,是因为你做了充足的准备而且考试仔细,一些容易马虎的地方都做对了!"这样子就让孩子明白只要自己充足准备、仔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下次他便会继续充足准备、仔细看题。其实,就是让孩子把成功的原因归到自己可控的因素上。
经常这么夸奖,孩子即使考差了也会反省自己的不足。即使再次考好,受到他人夸奖的时候他也不会骄傲,不会觉得是聪明或者运气好。
教育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因材施教",赏识教育也是如此。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胆小,就需要多些鼓励表扬,但有些孩子性格大胆、浮躁,我们就需要谨慎表扬,多些提醒。不论表扬还是提醒,我们都是基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基础上的,要看清孩子的优秀与不足,更是在"成长型思维"基础上的,要引导孩子积极主动改变不足,所以赏识教育不是溺爱也不是不批评。只有我们父母有这两个基础,才能发挥赏识教育的真正优势,培养出自信、努力、积极乐观且优秀的孩子。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