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都懂就是不肯说话的小孩,有三个原因,家长一定要了解

经常有妈妈跟芝麻酱吐槽说,孩子已经会说话了,但是不怎么喜欢说,遇到挫折也不说,就哭闹、发脾气,真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了。
“哭”是孩子最先掌握的表达方法,他们早已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哭了,爸妈就会有反应,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其实,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需求越来越丰富,爸妈要猜对他的心思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看到孩子哭,知道他有需求,但又不确定孩子到底要什么。爸妈猜不对的话,孩子就哭的更厉害,真是个恶性循环呀。
如果有办法引导孩子表达,说出心里话,那对亲子双方都是一件好事。孩子不用费劲地哭闹了,爸妈也不用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了。

任你怎么逗,孩子就是不开口,怎一个愁字了得?
孩子不喜欢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特质:不会说、不想说
孩子本身的语言发展还有待提高(如,语言发展迟缓,当你感觉孩子说话水平落后同龄孩子太多时,建议带孩子去医院发育门诊就诊),不太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孩子知道怎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他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合理的,觉得自己说出来可能也没用,所以选择不说,但是会用闹别扭来表达。
环境影响:爸妈(和其他家人)态度
① 太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爸妈或孩子其他的看护者太过善解人意,孩子还没说出自己的想法,爸妈已经帮他打理好了一切,如,孩子想喝水,还没说话,爸妈就倒好水递给了他……长此以往,孩子就没有表达的需求和欲望了,反正爸妈都会提前做好。
② 爸妈或孩子其他的看护者太强势:爸妈或爷爷奶奶的态度很是权威,习惯否决孩子的意见,或想办法说服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觉得就算说了也没用,干脆放弃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生理限制
孩子生理结构上有先天限制,如患有亚斯伯格症或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在了解自己情绪方面本来就有困难,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及想法那就更不容易了。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质,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会表达
类型1:个性外显
特色:用激烈情绪及行动呈现自我,会用外显行为(如,哭、闹别扭)表达需要。
对个性外显的孩子来说,爸妈应该这样引导:
① 看到孩子的需求,帮孩子说出来。如,逛街时,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都想摸一下,这时可以问问孩子:“你想玩这个玩具吗?如果想玩,我们可以问一下老板能不能给你摸一下”。让孩子了解到有好奇心可以表达,如果想玩应该怎么做,再鼓励他把心情及需要表达出来。
②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向孩子说明爸妈不会因为他说话的内容而生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及需要。

跟爸妈不怎么说话的孩子,跟小朋友可能有很多悄悄话要说哦
③ 如果孩子喜欢其他小朋友,可藉由让他与同伴相处,让他从与同伴的互动中增强自我概念,获得自信心,再慢慢引导、鼓励他说出来。
类型2:表达需求不明确或不明朗
特色:因为说出后成功经验少,常用放弃、沉默的方式来面对事物。
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那爸妈应该这样引导:
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做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孩子多表达。让孩子从不说,到点头、摇头,再到说出简单的“要不要”,再到从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最后直接说出“我想要……”,在这个过程中,爸妈要尊重孩子,不要急着否决;当孩子有所表示时,爸妈应及时给予鼓励。

类型3:表达意愿高且态度明朗
特色:不经常说话,但是有需求时会明确表达。
对这类孩子,爸妈应该这样引导:
经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及需求,当孩子说的时候,爸妈要有反应,可以跟孩子说“我听到了”,“你讲的好清楚,我都听到了”。多给孩子一些肯定,让他知道讲出来是有好处的。

孩子说出心里话后,爸妈要鼓励他去做
当孩子愿意说,且会表达出来时,最好鼓励他进一步去行动,让他知道言行合一的重要性。芝麻酱建议各位可试着用以下4种方法让孩子说出来后积极去做。
① 增加让孩子自主的机会,多让他自己选择、决定。
② 比孩子晚一步行动。
③ 常问孩子的想法及想要怎么做,“你想做的是这样吗?”
④ 多陪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有什么计划、他会怎么玩、找谁玩等,再逐步引导他去做。

引导还不太会说话或不喜欢说话的孩子学会表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爸妈能用心去聆听孩子心中的声音,明白他的需求,顺着他的个性特质逐渐去引导,培养一个小话痨就指日可待了~
最重要的一点,孩子都喜欢听到爸妈的赞美,这会让他肯定自己,一再重复被爸妈称赞的言行,因此多给孩子好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