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怒、胆小、倔强,孩子的脾性标签遗传自谁?遗传学家给出答案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每当孩子犯错、无理取闹、让人心态崩溃的时候,家长肯定都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这孩子到底像谁?自己身上好像没有易怒、胆小、倔强等性格特征,孩子怎么会有呢?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可以遗传的不仅仅是长相,还包括性格,尽管后天教育对其影响很大,但是先天遗传也非常关键,正如古语所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易怒、胆小、倔强,孩子的脾性标签遗传自谁?遗传学家给出了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科学界早就做过了研究,并以专业知识给出了回复:
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家汉·布鲁纳曾经做过这么一个研究,他追踪统计了当地一个大家族成员的性格数据,发现不分男女老少,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易怒。
他们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生气,甚至出现歇斯底里,进而攻击他人的状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员发现这个家族的遗传图谱中缺少了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这就造成他们体内的单胺氧化酶数目严重不足,进而干扰肾上腺素的分泌。

无独有偶,还有专家发现DRD4基因在猎奇心方面的重要影响力,体内含有这种基因的人,会频繁更换工作、找新的女朋友、尝试冒险,不是他们的大脑与我们不一样,而是这些人可以从新奇事物中获得远超常人很多倍的快感。
人类的大脑会对这种感觉上瘾,进而不自觉地追寻它,久而久之,当事人的性格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发生转变,由此孩子的性格脾性构成基本在娘胎就确定了。
孩子性格的基本构成
目前国际主流学说认为,孩子性格由两部分构成:
- 娘胎情绪(基因决定)
- 后天情绪(环境、遭遇、教育等决定)
前者生来就有,在娘胎里面就已经形成,属于基础性人格,谁也无法改变;至于后者,不确定就非常大了,哪怕是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双胞胎,最后形成的性格可能都不一样。
因此,尽管我们可以站在宏观角度大致猜测孩子的性格,但面对具体事件时,他们到底会如何反应?一切都是未知数。
也正是因为这样,家长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孩子的性格塑成,尽可能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8岁前是脾性改良关键期,错过很难改
在《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一书中有讲,在孩子8岁之前,如果妈妈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那他们将有很大概率获得好的性格特征。
1、利用游戏的形式,向他们灌输正确理念
教育孩子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游戏,这是西方不少幼儿教育学派的指导原则,在嬉戏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向他们灌输一些理念教育,既不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效率还比平时高,一举两得。
比如在玩角色扮演时,指导孩子跟他人交谈时要礼貌用语,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大方的孩子受欢迎等等。等他们养成习惯之后,哪怕脱离了游戏,孩子依旧会牢记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很重要
美国加州监狱曾有过这么一项调查,有学者统计了监狱中429名囚犯的家庭状况,发现其中只有64名犯人的家族成员(父母、兄弟姐妹)没有犯罪历史。
凡是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记录的家庭,孩子中招的概率达到惊人的91%,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天生的模仿本能在作祟。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上梁不正下梁歪,以身作则至关重要。
3、家庭氛围是核心,家长别整幺蛾子
离异家庭、家暴、长时间争吵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性格发育之路上的忌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孩子的性格必然会扭曲。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前提,哪怕是为了孩子,大家也别轻易将离婚挂在嘴边,那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总而言之,要想孩子性格好,既要考虑父母自身条件,也得重视后天培养,缺一不可!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分享你的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