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得孩子哭,是父母的软肋,亦是孩子的成长之殇

- 5岁的莉莉不小心摔倒了,躺在地上哇哇大哭,妈妈听到后,急忙跑过来扶起她,并对她说:“宝贝,你看这个是什么呀?”
妈妈的一只手将莉莉揽入怀中,另一只手拿着一个从旁边拣起的小丑提偶玩具,在莉莉的眼前摆弄。
很快,莉莉便被玩具吸引,忘记了之前的不快,停止了哭泣。
妈妈用玩具改变了莉莉的感受,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妥,让孩子哭泣才是罪过。
- 6岁的乐乐突然走进妈妈的房间,一脸忧郁地说,“妈妈,我太无聊了,真没意思!”
乐乐进来之前,妈妈正在拿抹布擦卧室的窗台,看到乐乐唉声叹气,妈妈下意识地放下抹布,对他说:“你可以去玩具房摆积木,也可以去玩折纸、画画,或者玩沙子呀……”
妈妈给了乐乐一个长长的活动清单,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孩子是那么地需要帮助。
- 10岁的浩浩放学回到家,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眼泪汪汪地跑回了卧室。
过来问他怎么了,他说:“妈妈,我觉得数学老师很不喜欢我,他今天在课堂上冲我那么大声地讲话,还罚我站了半个小时!我觉得很丢脸!”
“不,宝贝,数学老师很喜欢你,你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老师一直很欣赏你啊!关于这一点,妈妈是清楚的,上周的家长会上,数学老师还专门表扬过你呢!”
妈妈不愿意看到孩子那么难过,举出好多例子,想要证明老师是喜欢他的,妈妈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妥。

以上3个案例中的3位妈妈在做同一件事情:企图改变孩子的感受,这种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下意识的。
这也许是我们惯常的做法,在孩子被强烈的情绪掌控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想要介入,希望能够马上改变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
然而,改变感受实际上是过度干预的一种更加微妙的表现形式。
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艾丽卡·雷斯切尔曾经指出:父母的过度干预通常都是无意而为之的,他们之所以这么做,部分原因在于生活太忙,他们只是希望应付好日常生活;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可能比孩子做得更快更好;还有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想看到孩子不开心或者犯错误。
通常在孩子不愉快或者哭泣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会非常痛苦,这种感受促使我们想要立即改变局面,强烈渴求即时效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不愉快,也不希望自己不愉快。
我们总是设法逃避孩子的原始情绪,通过改变孩子的感受将那些黑暗的情绪驱逐到隐蔽的角落。

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企图改变孩子感受这一行为,正在悄悄地摧毁孩子某个部分的自我构建:
01 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习惯于求助。
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感受不好的时候,站出来为孩子支招,就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应对那些感受的,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习惯于向父母求助,而不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02 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
如果孩子在感受不好的时候,父母没有参与其中,或者只是从旁指导,孩子可能就会发挥想象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和操练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而父母的随意干预,则会让孩子失去这一机会。

03 会让孩子在生活中畏惧及躲避负面情绪。
父母否定孩子的负面感受,传递给孩子的是这样一种意思:“你的那些感受是错误的”。然而,我们知道,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正常的情感,总会过去的。
父母的否认会让孩子无法同自己的情绪建立深度连结,这些深埋的情绪会在青春期或多年之后,因为某个事件或某段关系而复活,到时候,我们的那个已经成年的孩子会发现,自己不堪负荷那样的情绪,童年时期完整情绪体验的缺失,已然剥夺了他们直面这些情绪的能力,让他们对这些情绪充满了畏惧,只想快快逃离。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感受,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实用的育儿知识与技巧:
(1)、默念3次:“这是一个机会!”
当孩子感受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深入的觉察,控制住自己想要直接介入的冲动,告诉自己:
“这是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机会!”
在心中把这句话默念3遍。
如此,我们的孩子将有机会与自己的感受“亲密”接触,得以体验一种糟糕的情绪,这个过程也许很煎熬、很痛苦,大人和孩子都会觉得无法忍受。
但如果我们把这当成是一个机会,抵制直接帮他改变感受的冲动,孩子就可以从中获得成长。

(2)、全然地肯定与接纳孩子的感受。
我们没必要改变事态,或者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感受,而应该全然地肯定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容忍他感受到的挫败感,显示出我们的同情与存在,然后,帮助他学会体会他自己的感受,让他自己做出行为选择。
与此同时,孩子将会从这份经历中学会容忍,学会接纳与面对挫折,明白自己有能力解决。比如,他如果觉得不愉快,那么,就会自己设法梳理问题,去寻求应对和解决的方案。

(3)、扮演教练的角色,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如果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对孩子的感受做出某种回应,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解决问题。
这里借用文章开头的第3个案例做一解析:
我们可以用表达同理心的方式来开始和孩子的对话:“孩子,当数学老师罚你站的时候,你一定非常地伤心,你那么地喜欢数学课,可是却遇到了这么丢脸的事情,如果是我遇到同样的事情,也一定同你的感受一样。”
然后,待孩子的情绪稳定些,我们可以试着扮演教练的角色,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要罚站呢?你认为老师这样做合理吗?是这件事情让你感到老师不喜欢你吗?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用更加有效的方式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通常孩子会明白,原来一件事情还可以有其他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孩子感受不好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擅自介入,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感受,把属于孩子的成长机会真正还给孩子。
我是@百合妈妈读心理,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我只写有温度的育儿文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赞赏!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