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是特点不是缺点,这样爱你的内向孩子!

文 / 抹茶妈咪育儿记
2019-12-05 01:07

小敏家儿子读中班,幼儿园最近给孩子布置了任务,每周一每个小朋友轮流做“小小播报员”。明天轮到小敏儿子,小敏担心儿子做不好,周末练习了两天,晚上九点多睡觉前,小敏要求儿子再练习一下。可是儿子怎么都不愿意,小敏各种鼓励各种引导,可是儿子就是不愿练习。

小敏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在家里人面前都不敢说,那明天怎么在那么多小朋友面前说。”

最后儿子被气哭了,还赌气跟妈妈说明天不去幼儿园了。

小敏没办法放弃了,晚上发信息跟老师说儿子很内向,平时胆子很小,明天要是不上台播报,希望老师也能理解下!

可是没想到第二天,老师跟小敏说儿子表现的特别好,虽然声音有点小,但他把自己要播报的内容都播完整了,是所有小朋友里讲的最完整的一个。

小敏看到老师发来的视频,感动的落泪,一直都觉得自己孩子很内向,很胆小,经常为此批评他,这一刻心里很是内疚.

多父母都会跟小敏一样觉得孩子内向不好,也会不由的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胆小、不会交际…但你真的了解你的内向孩子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首次提出内向的概念: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被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所吸引。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曾经测试了 462 位婴儿,并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惊奇地发现——在小孩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预测出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在四个月时表现出手脚蜷缩、极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通常一到两岁时就会倾向于腼腆和内向,即使在他们长大到 18 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这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化学特质使得小孩子有那样的表现。

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能定性的只有我们给这些性格贴上的标签。如果一个内向气质类型的孩子,从小听到的都是对内向的贬义解读,内向这个标签就会变成枷锁一直困住他的成长。他所有的精力,都在耗费与内向这两个字的较劲之上。

所以,有问题的并非孩子内向的性格特质,而是父母对孩子内向的性格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肯定。

那么家有内向孩子的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给予无条件的爱,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把大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内化。他会根据大人对待他的方式,在心里慢慢地树立起一个“内在看护者”。当他独自面对世界时,他心里的这个“内在看护者”就是他的依靠,而这,就是他自信心的最初来源。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这个“内在看护者”尤其重要,因为内向孩子是更需求向自己的内心寻求能量和支持的。所以,对于内向的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他小的时候,给他无条件的爱,和他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

读懂内向孩子,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

内向的人更多使用大脑前叶,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更忙、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而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内向人的一些特点:他们凡事三思而后行;有时显得犹豫迟疑反应慢;爱静不爱动——因为他们的大脑经常处于忙碌工作。

内向的孩子会比较害怕社交,他们不是不能享受社交,只是他们会感觉较累,需要不时调整自己,恢复能量。不强迫孩子热情社交(比如见人强迫打招呼),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比如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约小朋友到家里玩等,让他从小接触更多的人。面对新朋友和新环境,一定要提前告知,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别期待他们能立刻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给他多一些的时间去熟悉周边环境和即将要挑战的事情。告诉孩子当感到不舒服时,可以找理由及时离开。


对于内向孩子,少讲道理,多点理解,多倾听,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敢于做自己!

总结: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最好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表现来衡量一条鱼的能力,那么这条鱼将一辈子活在自惭形秽中”。好好的爱我们的内向小天使!

我是抹茶妈咪,育儿先育己,做个成长型妈妈,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