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要不要改?给予孩子“不合群自由”,是父母首要做的

文 / 尼莫妈妈日记
2019-12-05 16:48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晚饭后,我带孩子去小区花园里玩耍。正好有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孩子立刻跑向前参与游戏中。我便在旁边的椅子上坐着看着他们。这时候我看见隔壁椅子一位小孩别扭地坐在那,盯着游戏中的小朋友们,时不时还从地上拿石头扔向那群小朋友们。小朋友见状就说:"你不想和我们玩就别吵我们!""就是咯,吵死人!"那位不被接受的孩子便大哭起来,边哭边走开了。

后来,我问了孩子才了解到这位"不被接纳"的孩子总会在大家玩游戏的时候提出一些不一样的想法,比如玩捉迷藏的时候要设定暗语,但其他小朋友觉得太麻烦了便不同意,这位小孩又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便说:"你们不这样玩我就不跟你们玩!"久而久之,他便和大家玩不到一块儿去。

这样的孩子明显很孤独,因为与大家不一样而"不合群"。虽然是小孩子,但是也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这时候大人们就会劝孩子改改,希望孩子合群一些。但有些大人也会觉得孩子坚持自己独特想法有什么错呢?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不合群要不要改?

01 孩子不合群,未来不一定是失败者

孩子不合群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能适应社会,不能独立,甚至一无是处。但强制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孩子要么不开心,要么哭的死去活来,我们家长也十分心疼。

其实,孩子合不合群与未来成功与否不成正比关系。美国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家 Allen曾经对幼儿园的孩子(3~6岁)进行跟踪调查20年发现,那些在我们眼里"不合群"的孩子,成年后只有3%的比例成为与社会脱轨的废人。

的确,不少名人从小也是不合群,但他们从没有因为不合群而影响了自己的优秀。像爱因斯坦小时候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只喜欢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抚摸树叶,牛顿小时候也不喜欢与人交往也很少说话,比尔盖茨小时候也不喜欢与小朋友打打闹闹,更喜欢在家翻《世界大百科全书》,甚至上六年级也不愿与人交流。虽然他们不合群,但他们长大后也与合群人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因此说孩子不合群并不是非改不可。

02 孩子不合群,或许是因为他们成长的需要

有些孩子不合群,是因为他还没有到主动合群的年龄。也就是说,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不合群"有它的必要性,同时也代表孩子不是真的不合群。

一般按照幼儿期儿童社交发展特定的规律来说,3岁前孩子们以旁观或独自游戏形式为主,4、5岁后才发展为合作游戏或协同游戏。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3岁前的小孩总是喜欢一个人玩玩具,而拒绝分享自己的玩具,或不想跟人一起玩,甚至为了独自玩耍而抢玩具。不过,也有些3岁孩子比较早熟然后就比较快地去参与"集体活动"。

除了年龄上的原因,孩子需要一段时间"不合群"来"内化发展自己",还有个原因就是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或者像开头所说的那位孩子一样个性鲜明。

孩子性格内向、敏感,越是接触外部世界就越需要消耗自己的内部力量,但与此同时自己的内部力量又不够强大地去一整天都应对外部的世界。所以,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多点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就我们眼里的"不合群")来储蓄、增添新的内部力量,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的世界,比如通过看书、自己玩玩具等等。因为在与自己相处的时间里孩子最自在、愉悦,自然就为自己储备、增添了更多力量去面对对于他来说比较紧张、恐惧、不轻松的世界。

我自己就是如此,越长大越到要面对许多繁杂事情的年龄时,就越想去放空一下自己或者一个人待着,也会越喜欢一个看书、听音乐这样"不合群"时间。

我们不能强迫鸡飞上天,因为它不会飞硬飞它会摔得很惨甚至毙命,只有让鸡走在地上它才开心而且更显价值。同样的,内向、敏感以及个性鲜明的孩子不合群我们也不能强迫他们"合群" ,"不合群"是保护他们自己不被受伤害的一种方式,"不合群"是他们融入集体的一个过程,"不合群"是他们成长的需要。面对孩子不合群,我们不说改不改,首先要给孩子"不合群自由"。

03 "不合群自由":给予孩子"不合群"的自由

最近一期《奇葩说》里有个辩题就是关于"合群"的。这期《奇葩说》让我感觉到社会对"不合群"的敌意还是不小的,人们对不合群的人会不理解,甚至会嘲讽、排斥。但是21世纪的我们真的要意识到,我们是有选择合不合群的自由。

像《奇葩说》辩手颜如晶就有意识并且会行使自己的"不合群"自由的权利。在同事想去KTV 的时候,她不她想一个人独处,去泡澡,去看书,她便果断拒绝。她认为不合群是她的自由,她希望自己能行使这个权利,而不是在她不合群的时候,有个人跑出来教她怎么去改得"合群"。

这样的颜如晶活出了自己,不会因为合群而内心感到真正的孤独。我们会希望孩子内心真的感到孤独吗?我们不希望,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以后顺顺利利。那么既然不合群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甚至不合群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还有利于孩子变成优秀的自己,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给予孩子"不合群自由"呢?

当孩子不合群的时候,外面的小朋友都在排斥他,他内心也是无奈的甚至是自我怀疑的。如果我们这时候不责怪他,而是理解他,相信他,"不合群"的性情带给孩子的肯定是利大于弊。

04 "不合群自由"下,不合群孩子更优秀

20世纪30年代有一本"巅峰之作"的绘本——《爱花的牛》。金球奖动画电影《公牛历险记》就是根据这个绘本改编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头长得威武充满力量但不喜欢战斗的公牛费迪南,它非常温柔非常喜欢鲜花,甚至在斗牛场上因为一朵玫瑰而险些被斗牛士刺喉。

这只与众不同的牛与大家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它的妈妈非常尊重自己儿子的想法。当孩子一人玩的时候它问费迪南为什不和其他公牛玩,孩子觉得坐在一边安安静静闻花是开心的,她便让它做自己喜欢的事。

主人公的妈妈给了费迪南"不合群自由",实际上就是给予了孩子抱持性环境。抱持性环境是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一个理论。在这样抱持性环境下,孩子有了足够的成长空间,不会揠苗助长,还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支持,建立了自信心。

接着孩子带着健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不合群",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合群"担心受怕,认为自己的"不合群"就是不好的。"不合群"的优势就发扬光大起来,比如更多时间读书更多时间思考,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在某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成就。

05 孩子特别不合群,我们特别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群

孩子不合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群。我们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引导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

(1)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自己创造群。比如孩子喜欢观察树叶,可以带孩子多去植物园,让孩子自己去与类似的人打交道,就避免了孩子以后孤僻这一问题。或者通过网络找到与其类似的孩子,尝试让两个孩子进行互动沟通。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与外界沟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只有多正向鼓励孩子与外界沟通,孩子便会更加积极与外界沟通。因此平时我们可以注意下,让孩子招待客人,即使孩子说错了也没关系。此外,注意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外界并不是这么的恐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敢于说话。

(3)坚持个性的同时,教孩子注意社交礼仪。坚持个人的想法是好的事情,但不代表不用注意社交礼仪。比如表达想法后举例子、理由来说服别人来认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小动作或者发脾气来获得认可,再比如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也要倾听别人的想法,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投票选择,当别人不认可自己想法的时候不着急去继续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之类,

有一句话说得好:"格格不入,恰是能让我们保持清醒、持续成长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不用因别的孩子"合群"而着急自己孩子"不合群",即使孩子已经过了4、5岁了,我们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不合群自由",相信他们到一定年龄后就自然合群了,毕竟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去逼迫他们去适应。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