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换老师孩子成绩就下降?孩子"惯用思维"的弊端,家长要知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小孩的某一门课程只要一换老师,孩子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具体情况,用我的一个朋友分享的事例来说明吧。
朋友前几日给我说,她家孩子进入小学五年级后,学习任务也开始繁重起来,真的不要觉得小学生就没有什么压力,为了小升初考试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考入好的重点初中,小学五年级都已经安排了晚自习。她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吧,属于中上游的,虽然没有很拔尖,但好在很稳定,按照班主任的说法还是有可能进入理想中的重点初中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挺高,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啊也都会很自觉的保质保量完成,做父母的的说实话也没太多的操心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情,但是最近孩子突然表现的很急躁焦虑,于是在一次出过饭后,她就问孩子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苦难了。
孩子一开始还不太好意思说是什么事,后来还是说出来实情,原来是孩子在学校里一直教他们的数学的老师因为身体原因需要休息,学校就换了一个新的老师来负责他们的数学教授,为了他们能很好地适应老师的教学,其实新老师之前有偶尔代过两节课,想让同学和新老师之间多一些了解和适应,但是等到真正的由新老师完全接手教学后,孩子就发现自己完全适应不了新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这令他觉得很不知所措,也不好意思去跟老师提意见,只能努力的让自己去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模式,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无法适应,也没有跟上教学进程,这令他很焦躁。
其实,类似于这种情况,由于外界变化而给自身带来的不适应,大多都是因为个人的惯用思维在作祟。

一:什么是惯用思维?
惯用思维指的是长期的思维活动所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思维规律,在反复的使用中转化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习惯性的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
再通俗的解释,就比如上文中朋友家的孩子,就是因为长时间被一个老师所教导,其老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在孩子的思维中产生了时间较长且深的影响,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养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在面对新老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就会突然不适应,因为受到前一任老师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还有另一个例子,如果给你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犷,如果给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嫌疑犯,你觉得是哪一个,肯定有很多人下意识的会首先选择哪个长相丑陋粗犷的人,这其实也是惯用思维的一种体现。

二:人的惯用思维从何而来?
1.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成长发展初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受到家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具有模仿力,就像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使用惯用思维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思维就无法跳出固定的模式,潜移默化的会让孩子也产生同样的惯用思维。所以在一个保守的家庭里,很难教育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孩子。
2.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孩子跳出了惯用思维的圈子,那么他就会变得与他人想法不一致,会显得有些特殊,也正是因为如此,可能就不会被他人所理解,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异类,可能就会被排挤或者孤立,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不正常的,所以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强迫自己变得"正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的思维模式就会被同化。
从产生原因来看,惯用思维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思维模式,有的时候也只有经过长期的认知后得出结论才能养成惯用思维的能力,这也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猜得出的经验,对于后人来讲,惯用思维可以节省资源不用再做无畏的尝试,这样会更加事半功倍。同样,在孩子成长中,家长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一些注意事项也可以是惯用思维,对孩子也可以起到帮助和保护的作用,所以家长对这种情况是不必太过于慌张的,但也不能坐视不管,因为惯用思维的弊端还是存在的,家长需要知晓。

三:惯用思维的弊端都有哪些?
1.阻碍人的发展
有一些人在错误观念的误导下形成了惯用思维,就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就比如家长总是对孩子说要好好学习才能成功,才会成为一个由出息的人,他们认为孩子的额兴趣爱好不重要,所以就不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就是对孩子多方面发展造成的一种阻碍。
2.无法突破自我
有的人一旦形成了固定思维,就很难再突破,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需要创新的时候,很多人就是因为被惯用思维束缚住,无法突破原有的体制,所以就难以有创新理念和思想的产生。很多人遇到问题后都止步于经验,这就是因为惯用思维导致人们不能深层次的理解与创新。孩子如果被惯性思维所束缚,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也就很难进行适应。
人的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一种因循的思维形式。习惯是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若要提高能力,就必须从突破思维定式开始,也就是让孩子不再被惯用思维多束缚,让孩子有一个发散性的思维。

四:如何打破惯用思维的束缚?
1.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越小他们的好奇心就越大,这也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动力,这也是孩子思维最外露的时候,他们对事物越是好奇,思维活动就越是强烈,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抓住每一次孩子提问或者思考的机会,不要直接的给孩子说答案,而是要给孩子提示,让孩子尽可能的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学会面对一个问题要怎样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开发孩子思维的细腻性
父母可以从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开始,向孩子提出大量的观察环境和题材,在此基础上来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重点是要孩子观察事物的细节之处,当孩子提出一个看似很荒诞的为,家长不要忽略或者糊弄过去,因为这都是孩子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不按套路出牌,因为这是孩子突破思维定式的表现。
3.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孩子对已经熟悉的事情变换一个角度或者从多个角度去进行认识和思考,从而培养孩子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就会使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从多方面的发展事物的多面性,多样性,从而形成考虑事情全面的好习惯。

我是炅妈育儿,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