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俩吵架,弟弟气不过搜出哥哥的“收藏”,网友:皮又痒了

文 / 小微爸爸育儿课堂
2019-12-07 16:40
文 | 小微爸爸育儿课堂(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导语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朋友会打小报告的人,打小报告的内容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因为自己被欺负、小朋友不跟自己玩、想要的没玩具没得到、别人有的他没有等等而向家长和老师以及同学打小报告的。

孩子打“小报告”,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是小孩子之间的把戏,不是什么大事,但其实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有时候并非那么简单。

案例

兄弟俩吵架,弟弟气不过搜出哥哥的“收藏”,妈妈脸顿时黑了

英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两个兄弟之间相差3岁,都说男孩子比较难管教,这句话在英英家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兄弟平时都很皮,好的时候跟连体婴儿似的黏在一起,不好的时候家里就像战场一样,而往往不好的情况居多,这可气坏了了他们的老母亲。

一天,英英在阳台晾衣服,两兄弟在屋里玩,玩着玩着又吵了起来,这时弟弟跑去阳台跟妈妈告状说:“哥哥挑食,经常趁你不注意的是把不喜欢吃的早餐藏起来”,说完便带着妈妈去看证据,弟弟拿着长扫把不停的往床底捣鼓,下一幕让英英的脸色瞬间黑了

因为弟弟从床底扫除很多哥哥不吃的食物,包括面包、馒头、油条等,无奈又气愤的英英随即拍下哥哥的行为发布朋友圈寻求解决方案,坏人谁也不敢当,调侃的倒是不少,不少人表示:“皮又痒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像英英小儿子这样会打小报告的孩子很多,不少家长以为这是孩子之间的恶作剧,并不是大事,但实际上打报告的行为有时候并非那么简单,而是事出有因,隐藏得“大学问”。

分析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有“打小报告”的行为?

1、吸引注意力

孩子有强烈的占有欲,渴望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当自己中心的位置受到威胁或是自己在乎的或是占有的人和物不再是自己一个人所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冷落,因此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通过说对方的坏话在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以此来让自己重新成为大家的中心。

2、学校“权力”的误导

在学校老师为方便管理班级会选拔班长、副班长、小组长等岗位,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来管理其它人,把上课不能说话、不能吃零食、哟认真听讲等的条条框框作为行事准则,一旦发现就报告老师来彰显自己的尽职获取老师表扬和肯定,从而增长孩子管理的激情,让孩子热衷于打小报告。

3、自我保护心理

孩子天生好玩且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之间经常会有对嘴打闹的情况,难免会有人受到磕磕碰碰和上下风之分,这时,处于下风的孩子会力求别人的帮助来保护自己而向他人打小报告来获取安全感,这是一种处于自我保护的心理。

总之,经常“打小报告”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们要及时的纠正,但不是一味的去责罚,而是应该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动机,更好的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避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里是小微爸爸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