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童话,也会对童话世界充满憧憬和向往,每个小女孩都梦想过自己是美丽的公主,每个小男孩都以为自己是执剑的勇士,或者美丽幸福,或者所向披靡。可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会发现就像那首歌里唱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那我们要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孩子童话故事是假的呢?

最近网上的热搜再次被奇葩说的议题占了一个位置,#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告诉孩子会不会破坏他对美好的想象?不告诉他,那以后他怎么面对残酷的现实?说有说的好处,不说有不说的道理,爸爸妈妈们要做出选择,少不了要费一些脑细胞。

一开始的小剧场就很直观的呈现了家长心中的纠结,范湉湉表演的“虎妈”想让孩子早点认清现实,而罗振宇所饰的“猫爸”认为孩子就只要快乐长大就好了,不需要知道那么多。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和我们说了《灰姑娘》的故事,你说我也会找到白马王子吗?妈妈:童话都是骗人的。
孩子:我不信!爸爸,童话真的是假的吗?
爸爸(对妈妈说):你跟她说这些干什么,你让她相信美好,快快乐乐的长大,不好吗?妈妈:现在外面社会很残酷,你现在骗她,她长大了以后怎么办?而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妈妈振振有词的强势“轰炸”下,爸爸好像突然被妈妈说动了:嗯...她说的好像也有道理。

所以再次面对孩子的疑问时,爸爸也陷入了沉默:

然后发出了灵魂质(求)问(助):所以啊,朋友们,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呢?

这成功把锅甩给别人的爸爸,脸上得意的表情是不是像极了家中云配偶当甩手掌柜的样子。

其实新妈脑海里也经常有这样的两个小人在打架:“甲小人”常常说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就很好了,为什么要告诉他童话不是真的呢;而“乙小人”马上就会反驳,你现在不告诉他,现实也会给他上这一课,由你来上不是更好吗?但是最后新妈还是坚持,只要孩子不主动问我童话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就不会主动去告诉我的孩子童话故事是假的。这个做法其实跟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样的,比如在这期《奇葩说》辩论之前,就有超过七成的观众选择了反方立场。这么多人选择不告诉孩子,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童话的世界里可以成为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一起生活在森林里;也可以是淘气男孩彼得潘,勇斗邪恶的海盗船长;还可以就只是一个普通孩子,只不过在那个世界里有圣诞老人,他每天都在期待圣诞节的到来。通过童话故事,孩子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跟随者主人公的成长扩宽对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过早的告诉他们童话是假的,说不定还会得到他们的一句嘲讽:你咋那么贱呢!

傅首尔在辩论中就提她妈妈为她编织的童话:她小时候和妈妈住在米仓,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很怕米仓里面的老鼠,于是她的妈妈就跟她讲米仓里的老鼠夜里会给乖乖睡觉的孩子送来糖果。当天她每天早上都能在枕边发现彩色的水果糖时,她就不再那么害怕了。
妈妈的童话,不仅为她驱散了恐惧,也温暖了她那颗惶恐不安的心。就算现在长大了,她也愿意相信很多小朋友小时候都收到过这样的礼物。

在韩剧《请回答1988》中,宝拉向小女孩珍珠要零食,珍珠坚决不给。于是宝拉恶作剧地说:“这世上没有圣诞老人,那是妈妈给你的”。留下珍珠露出怀疑人生的表情,之后跑到妈妈那里哇哇大哭。珍珠妈妈很生气地认为,宝拉说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就是在摧残成长中的小嫩芽。其实圣诞老人不是不存在,只是换了个身份,父母给孩子送圣诞礼物的瞬间就成了圣诞老人,圣诞老人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化身。

相信童话不是白日做梦,而是在遭遇现实苦涩的时候让我们仍有相信美好的能力。童话带给孩子的美好,能让他们即使以后遇到不那么美好的黑暗面,他们也可以坚定地认为“这不是世界所该有的样子”。
瑞典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青春期以前的孩子不会区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成人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在孩子眼里都是活的,有意识的。在孩子想象的世界里,太阳会说话,月亮会说话,大树会说话,小草也会说话,他可以与万物对话,也能变成任何人。

即便有些童话看起来不切实际,甚至有点异想天开,但就是这样的脑洞大开才启发了孩子无边的创造力。《哆啦A梦》里的很多发明在作者的那个年代看起来就像是在痴人说梦,比如竹蜻蜓、记事鸟、空间蜡笔、模拟旅行照相机......就像一个个只能是想象出来的道具,但是有了这些幻想,随着时代的进步,想象也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单人飞行器、记事提醒APP、3D涂鸦笔、PS技术,但前提是得有这个幻想的存在。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虽然新妈不会主动告诉孩子童话故事是假的,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问起来,新妈还是会如实告诉他。小朋友从来都不希望自己真的被当成一个小孩子来对待,我们能做的是尊重他们,把事实告诉他们,然后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提供自己的帮助。

当孩子问我们童话是不是假的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察觉到童话和现实是有区别的,这也说明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上了一个台阶。这时我们可以适当引导,让孩子知道现实世界远比童话故事复杂的多,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可能也会做坏事的时候,坏人也有行善的可能,为孩子今后能从容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做好铺垫。

《小公主》中的女孩萨拉,出生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虽然富有,但在萨拉11岁的时候也突然去世了。她的生活一落千丈,备受折磨。但萨拉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最后苦尽甘来。这样一位虚构的小女孩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她说:
“在我年少的时候,经常会被一种巨大的忧郁笼罩,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糟糕透顶。我经常处于失意和烦躁中,是《小公主》给了我冲出阴影的勇气。”
童话就是一个载体,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背后想要传达的道理是真的。在童话里,好人和坏人都有应有的结局,离开的朋友和亲人会在你想念他们的时候变成天上的星星对你眨眼,这都是在告诉你:你要善良,你要相信美好,因为这才是世界原来的样子。就像冉高明在《奇葩说》里面说的:“童话是假的,童话感是真的。”

这个世界中最真实的东西并不是指我们肉眼所见到的一切,也包括了情感上面的“真”。童话也许是假的,但童话带来的感觉却真实、而有力量。

四五岁的孩子我们没有必要主动去告诉他童话是假的,就让孩子保有纯真,对未来充满期待;到了孩子六七岁,他能理解童话和现实的区别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去跟孩子对话,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们只要陪着孩子慢慢长大,不用我们多解释,他们就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童话的故事和现实的世界。新妈小时候也听过很多故事,好像也没有过多纠结故事的真假。相信它是真的的时候,没有被误导和伤害过;长大之后知道是假的了,也没有太过失望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它会用自己的方式温柔地慢慢地告诉你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