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该打就打”?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只说教,有时也需要戒尺

文 / 教育思享
2019-12-09 00:23

最近听办公室芳姐说了件新奇事,昨天在他们小区里发生了一起“熊孩子”事件,孩子家长为惩罚孩子,把孩子当着小区人的面打了一顿,还郑重其事地往业主群里面发了道歉视频和惩罚孩子的视频,家长还反思了自己的过错,态度是诚恳得不能再诚恳了。

原以为是这熊孩子闹出了什么大事件或者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家长才如此惩罚孩子,后来听说原来是因为这家的熊孩子不知道是因为好玩还是无聊,竟然从六层往下扔了两盆养在窗台的盆栽。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孩子的这个举动简直是“要人命”,所以孩子家长得知后,这才有了惩罚熊孩子事件。

对于这个熊孩子的行为,第一次没有人说:孩子能不打还是不要打,教育才是目的之类的话,业主群里有很多业主挺支持孩子家长的行为,说这样的行为必须给孩子一个惩罚,而且还要记忆深刻,不然谁知道以后是否会造更严重的后果,这次没有伤人,那么下次呢?

对于教育孩子要不要用“打”“骂”这样的手段,至今仍然是一个驳论。

其实在现在的小学生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挨过打的孩子很聪明,很机灵,身体的运动细胞也很灵活,他们很会察言观色,知道利用环境和一切优势保护自己;
没挨过打的孩子很乖巧,成绩时好时坏,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沉默寡言,甚至表情呆滞,没有小孩子的活泼。

当然这个现象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在校小学生,跟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有说教,有时候也需要借用“戒尺”。

有人说,打孩子的父母都不是好父母,经常打孩子会造成种种严重的后果等负面消息,但打孩子就一定是负面的吗?不,这是为了让孩子有敬畏感,更懂得规矩。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知道敬畏感,知道规矩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好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李教授说过人犯罪的原因是没有敬畏之心,我们养育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成才,而不是为了让他放错犯罪。

有人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如果用一些比较激烈并能够让孩子改正的手段可以避免孩子犯错犯罪的话,那么也不是不能用。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不管是说教式教育,还是打骂式教育,只要能让孩子知敬畏,守规矩,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这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其实在80、90后的记忆里是经常挨打的,那时候的父母也不像现在的父母这般教育孩子:孩子受了一丁点的委屈,都要考虑下孩子的心理承受压力,然后父母还心疼愧疚。那时候的我们都是睡一觉啥事都没有了。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放到现在的孩子身上就不可以了呢?

首先,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呵护着长大,从小娇生惯养,从不经历风雨,而面对压力,他们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面对父母的打骂,他们首先做的就是崩溃大哭。

其次,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从小到大也没挨过几次父母的打骂,有的甚至一次也没有,那么他们在父母打骂的时候会很害怕,甚至还会留下心理阴影,家长也跟着后悔,心疼,愧疚。

其实打孩子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所敬畏,知道规矩,懂得是非才是最重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都会犯错,孩子更是会犯错,父母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学会遵守和适应规则。最好的教育方式当然也不是打骂,这只是一种手段,当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式时,这个“打”、“骂”也可以一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