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认为的“优良品德”,长期灌输会让娃活得辛苦,别再错了
文/糯豆包妈妈(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观念带给孩子的影响将会是终身性的。现在每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丝毫不敢松懈,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但有一些父母自认为是再正确不过的“优良品德”却恰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看看你是否中招了呢?
【贴心“小棉袄”却与妈妈无话可谈,其中原因令人心痛】
做教室的朋友最近与我分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听起来有些心酸也有些无奈。正值初三的关键时期,学校就决定召开一次家长会,希望家长更多地陪伴孩子一起加油努力。
朋友在自班家长会中增添了一个孩子为家长写信环节,家长也可以回信。但是班级一个女孩的母亲在家长会结束后就来找老师说,孩子写给她的信是空白的。当时朋友也觉得不可思议,就与女孩谈了谈。
再问起原因,女孩就说:我妈从小就告诉我眼泪是最没用的事,啥事忍忍就过去了。
所以我每次一跟她说起我遇到的事,我妈就会反复地说:“你也太不坚强了”。
一句安慰鼓励的话也没有。现在初三我的压力也很大,可是我不能说,我只能忍着。
跟妈妈说只会更增加我的压力,那还不如什么都不说。”朋友说听过后真的很心疼这个女孩和她的妈妈,女孩本应是与妈妈最亲近的,现在却落得无话可说。这一切倒是应该归结于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这种“坚强”让女孩自我封闭,同时过得辛苦。
“优良品德”是好,错用在孩子身上就是祸!
著名的鲍姆令德实验结果发现,高要求和高反应的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的发展最有利。
实则高要求和高反应具体而言,就是有准确的教育准则,并且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女孩的妈妈正是错用了所谓的传统美德作为教育的准则,并且没有感受到女儿情感的变化,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几种“优良品德”千万别用在孩子身上,孩子辛苦大人心酸!
★不用别“过于节俭”挂在嘴边
俗话说:“一叹穷三年,哭穷真变穷。”有的家长为了不养成孩子乱花钱、乱攀比的习惯,总是会告诉孩子咱们家很穷,你一定要努力读书要争气。
孩子平时正常的开支也要节省,别的孩子都有的东西家长也不给孩子买。有的家长甚至会得意于自己的教育模式,认为这样孩子不但节俭而且会懂事。
实则不然,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变得敏感并且缺乏自信心,或者会更加极端的形成唯金钱价值观。
★小孩子不用注重形象
有的家长会直接告诉孩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不需要重视形象。更有甚者会把女儿的头发剪得短短的,不允许穿裙子也不允许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变得邋遢,在踏入社会后依旧不注重仪表以及着装,影响孩子事业的发展。还有一种可能则为孩子心理发生扭曲,青春期更加叛逆,甚至会穿奇装异服。
★不许孩子哭泣
诸如上述女孩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要坚强,不允许孩子示弱或者哭泣。心理坚强应该是所有良好品质中最让人难受的一个,因为是一个人在没有依靠时不得不展现出来的态度。
那么孩子本就很依靠父母,但是父母却一味告诉孩子坚强,这种没有温度的话语只会增加孩子压力,让孩子无处纾解自己的情绪。
父母秉持着一颗一切为孩子好的心,灌输给孩子一些自认为的“优良品德”,但是却会让娃活得辛苦!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