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一种美德,就怕你对节俭认识不足,让孩子变成抠搜之人
文/奶球妈咪(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中国人提倡节俭,可很多时候却有人把小气当成节俭。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节俭,就用“抠搜”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总是将“咱们家就是普通家庭,以后你挣钱了自己买”的话挂在嘴边。但你知道吗?这样做正是在毁掉孩子的格局。

“精打细算”出现在孩子身上时,正是在毁掉孩子的格局
同事气呼呼的来到公司,看她的脸色很不好。但据我所知,同事的孩子很乖巧,婆婆也很疼她这个儿媳妇,丈夫对她也是百般疼爱,那到底是什么事情令同事如此生气呢?
仔细一问才知,同事的怒火是因为孩子,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明明接受着最优质的教育,也总带孩子出去开眼界,但是最近孩子在家做的一些事,让同事觉得孩子很“抠门”。
原来,暑假过后,当同事从奶奶家把孩子接回家时,孩子的秉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你为什么上厕所不冲水?”
“小解不冲,大解再冲,这样可以省水费。”
- “你为什么要把冰箱的电源拔掉?”
“因为冰箱费电,总是开着电费太贵。”
- “你的内裤都破洞了为什么不扔?”
“内裤破了可以当抹布,这样就可以省去买布子的钱”
- “内衣和袜子为什么混在一起洗?”
“这样可以用一次水就把衣服洗干净,也能省水费。”
总之,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自认为给大人省了钱。而这些习惯都是同事婆婆爱做的,眼下一览无余的传递给了同事的孩子,小小年纪不在学习上下功夫,反而过于在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格局真是从天上瞬间跌到了地下,这便是同事生气的原因。

分析:老一辈的节俭生活,放到孩子身上可能会毁掉孩子的格局
节俭不是小气,能做到不浪费就是节俭。但如果把节俭理解成“简陋”,那就大错特错,节俭生活的确是应该被提倡的,做到适度消费适度省钱即可,该花的地方绝不省,该省的地方绝不铺张浪费。
老一辈的生活环境于现在完全不同,70、80年代,一家人就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所以一辈子对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在当时非常正常。可如今生活质量上升,穿过的衣服,特别是内衣内裤,都或多或少有细菌。
就拿尿布来说,洗了用、用了洗,能完全杜绝上面的细菌吗?而且料子不透气,为什么就不能淘汰,非要让当下的婴儿去穿呢?难道使用一次性纸尿裤就是浪费,穿着纸尿布就是节俭吗?
适当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度节俭就变成了“抠门”,变成了“小气”,这种性格一旦在孩子身上形成,势必会毁掉孩子的格局。
是节俭还是抠门,区别显而易见,不是看不到,只是不愿说
- 节俭是美德,抠门是陋习
- 节俭也能大度,抠门是自私
- 节俭针对自己,抠门只针对外人
- 节俭是默默无声,抠门是人尽皆知
- 节俭的人坦坦荡荡,抠门的人占尽便宜
- 节俭的人会被尊重,抠门的人只能被嫌弃
- 节俭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抠门只会在金钱凸显
- 节俭是为了日后的幸福,抠门是为了当下衣着鲜艳
- 节俭的人出门精打细算,抠门的人压根不带钱包出门
- 节俭与分享不冲突,抠门的人绝对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拿来分享

“抠搜”的习惯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前景不被看好
1)眼界和层次变低
一个正应该孜孜不倦读书的年纪,却整日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精打细算,这样的孩子能有什么出息?做事只顾眼前的三分利益,而不顾全大局,这样的孩子日后怎么能独当一面、被人尊敬?
只会让孩子未来的的眼界过低,物以类聚不是说说而已,眼界低的孩子周围都是下三滥的交际关系,这就导致孩子的层次偏低。
2)没有愿意与其深交的知己
做事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总是想得到利益而不付出劳动,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上学还是在工作,都是被远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一些利益可图,但是在“抠搜”的人身上,无利益可循,如此一来,怎么会有人愿意与你深交。
3)养成“哭穷”的性格惹人嫌
“哭穷”是当下最为令人反感的社交方式,人需要做到:富不外漏,贫不突显。“哭穷”一旦成为习惯,无论未来的自己是否真穷,都会把“穷”挂在嘴边,这样的人会让朋友感到虚伪无比,一个虚伪的人,必会被人嫌弃。

最后想说
节俭是一种美德,抠搜是一种陋习。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应该做到:必要的物品绝不含糊。节俭绝不是把自己过成难民一般的生活,而是明白什么地方需要花钱,什么地方不用花钱。在这种观念下成长的孩子,格局才能有飞跃,有提升,成为被仰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