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一切=没主见=养废了,培养孩子的禁忌,很多家长明知故犯!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有些父母总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一切。觉得舞蹈热门,就给孩子报了个舞蹈班,觉得书法很加分,就给孩子买来了“笔墨纸砚”。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孩子即便有想法,却因为同家长的想法冲突,不得不放弃。渐渐的,孩子的“主见意识”就被家长“磨没了”,即便多才多艺,能力很强,却毫无人生方向,需要家长来包办一切。
心理学上的“九型人格理论”的核心就是“发现自己”,其中有“领袖能力型”的人格,其定义标准即是“自主”和“主见”。这样的人才有清晰的目标,懂得支配自己,为目标不懈努力,遇难则强,能挺过人生的大风大浪。

家长包办一切,孩子成绩优异,却不会“自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白痴”!
前段时间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妈妈晓玲为了让自家孩子有时间好好学习,事事都替孩子做主。每一天,根据天气变化,衣服准备好放在床头让孩子穿,饭做好了就叫孩子吃,其余时间都让孩子专心学习。
最后,孩子考上了住宿学校,虽然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老师夸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生活白痴”,食堂换菜了,不晓得吃啥就不吃午饭,天气一变,不知道穿啥衣服就干脆冻着。就这样,孩子一直靠同学们的“救济”过日子,有些同学却也不耐烦,背后议论着他“高分低能”。因此,老师也找到晓玲谈话,提醒晓玲要多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不要让孩子只顾着学习。
晓玲这才知道,自己给孩子营造的“学习环境”,竟然成了孩子“高分低能”的元凶,顿时后悔不已……

既然“主见”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怎样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呢?
1、 学会“拒绝”
孩子还小,家长给什么就接受什么。有时候即便有反抗的情绪,被家长呵斥两局,最后也只能乖乖接受,根本没机会拒绝。
“拒绝”是孩子“主见”的萌芽。在家长看来,孩子“拒绝”就是“不乖”,必须打压,不然长大还得了?殊不知,表面上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正破坏着孩子的“主见意识”。因此,平时家长要注意孩子拒绝的理由,言之有理要予以通过,这样带出来的孩子才知道事务的利弊,有自己的“主见”。
2、 学会“放手”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替他做好了一切。这样孩子就被束缚在父母的怀抱中,永远无法挣脱,平时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到了真要选择的时候,孩子咋知道怎么选?
其实,家长不要怕孩子“磕着碰着”,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磕绊”中成长。吃一堑长一智,孩子自会分辨其中的利弊,下次就不会再吃亏。这样也能让孩子拥有“主见”。
3、学会“批判”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意在启发人们要多思考,多怀疑,用自己的主见来审视事务,以批判的精神看待一切,这样才不会被现有的“权威”所束缚。笛卡尔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自主”的看重,别人说的不一定对,只有自己“批判”出来的,才是正确的。当你学会了“批判”,相应的自己也就有“主见”了。
所以,家长平时要多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凡事多问个为什么,遇到疑问不要含糊而过,说不定就能揪出其中的“毛病”。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孩子的“批判思维”,间接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由此可见,“主见”之于孩子有多么重要。孩子平时的“反抗”,“选择”,“思考”,都跟“主见”挂钩,家长要多注意,合理引导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真正有“主见”!
宝妈们,你们在生活有“包办”思维吗?你是怎么看待的?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