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生的,性格咋差这么多?9个维度秒懂孩子的“天性”

文 / 虎妈猫爸话育儿
2019-12-19 16:43

上周讲了一节关于先天气质的课程。课后收到一个妈妈发来的私信,她说:

“我一直都很惆怅自己孩子的个性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妞妞性格内向、敏感。

似乎从她两岁多开始,就感觉每次和其他小朋友交流,都比较躲闪,不会积极投入,更谈不上社交技巧,我一直都很焦虑。

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很想通过我的努力把妞妞培养成热情、开朗、主动、大方的人。我希望孩子可以多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所以总是热情拉着妞妞去打招呼,去玩玩具,发现孩子慢三拍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帮忙。

现在妞妞已经快四岁了,听完课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去年一整年的做法,是属于不良匹配模型。

特别上了幼儿园后,孩子有更明显的无所适从。不知道团体活动排队排哪里,不知道和同学说话该说什么,甚至连大家自由选择游戏角色,她都是最后不得不被指派的那一个。

如果我早一点知道的话,我一定会提前预防,不至于到真的出现问题之后,我才来后悔当初没有正确看待孩子的个性,硬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最后,却只是把妞妞推向更找不到自己角色和位置的地步。”

看完这个故事,我也百感交集。于是有了今天这个文章,想和大家系统谈谈先天气质,以及和气质的匹配模型。

我始终觉得,教养上真正的顺势引导,是愿意花时间去「看见」

爱孩子,我们需要从接纳孩子的「先天气质」开始,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本色,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有策略、更适宜地提供养育方法。

说到“气质”,大家会如何理解呢?

其实发展心理学上对气质的定义,和我们平时点评一个人说,“这个人气质真好”、“我也好想要这样子的气质”是不一样的。

先天气质,是一个专有名词,指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倾向。

比如孩子的心理活动、心理感受,还有他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的反应,这个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基因特点,可能还在胎儿期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很多时候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有一定的跨时间的稳定性。

就以我自己为例吧,即便是一个妈带出来的,其实我家的两个孩子个性都截然不同。之前孩子们参加过一个面试,听老师们对两个孩子的面试表现和评价,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老师形容Joshua “稳重、纪律性高,逻辑性强”,而形容Eric “有趣、幽默感足,个性安静”。

面试中有一个环节是5分钟的演讲,Joshua是很快进入状态,然后根据主题很有逻辑展示和条理的陈述,组织力很强。而Eric呢,一开始可能会细声细语地观察环境,然后眼睛藏不住的好奇观看,可能要差不多2.5分钟后进入状态,就开始风趣幽默地演绎出来了,声音也越来越洪亮,所以啊,“Eric真是一个有趣又幽默的可爱孩子”。

老师这么一描述,我完全可以想象这个画面,也不由自主地笑说,“哈哈,都是一个妈带出来的,这可真的是天生的啊。”

其实我身边有很多二胎的妈妈,谈到两个孩子的个性,都感慨很多时候性格真没有模版,老大稳重的话,可能老二就活泼,老大活泼了,可能老二特别淡定,可能天生孩子们就知道如何在家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位置,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协作一曲性格舞。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雪花片,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孩子的遗传基因就已经被决定了,实际上他的先天气质也被决定了。

了解每个孩子的气质特点,究竟有什么帮助呢?最大的作用是给我们提供基准线。只有先接受并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才能够给予合适的教养方式。

九个维度了解孩子的天然气质

不同的研究者对气质进行定义和测量的方法都不一样,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托马斯和儿童心理学家切斯,把婴儿气质主要归类为九个维度。

九个方面的指标分别是:活动量、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反应阈、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和坚持度。对每个指标的强弱的打分,共同组成了宝宝的先天气质情况。


每一个纬度当中孩子都会有他的一个水平,或者是高、或者是低、或者是强、或者是弱。如何去看待这个气质判断呢?我们可以一起来做这个分析。

指标 活动量

1、睡眠时间短,即使睡着了,可能还是动作频繁

2、婴儿期躺在床上手舞足蹈、动得很厉害

1、能安静坐在行进中的娃娃车

2、能安静让人洗澡

3、可以安静让人梳头、剪指甲

活动量指的是孩子的个性是好动,还是偏爱安静。

比如我家哥哥Joshua其实严格来说是偏静,他喜欢安静地钻研一些自己的项目,这个是活动量低的表现,但是弟弟Eric每天都好像充电一样,闲不下来,精力旺盛,骑平衡车,第一天就冲到草坪上从坡上滑下来的那种,这也是活动量大的表现。

指标 规律性

1、每天大约都定时定量吃奶或餐点

2、差不多时间睡觉、醒来

3、每天情绪起伏的表现与时间也很固定

1、每次吃牛奶的量相差很大

2、经常在不同的时间要求给予额外的食物

3、运动量的大小也不容易观察

规律性很有意思,就是孩子的生活作息规律。

一个规律性高的孩子,到点会饿,定点入睡,什么时候醒、玩、吃、拉臭臭,都是可以被捕捉的。比如Eric至今三岁多了,他每天都还是雷打不动7-8点间一定会起床,不管昨晚几点睡,这也是他的一个规律性在睡眠上的体现。

指标 趋避性

1、能马上接受新的食物并咽下

2、能接受初次来家中的客人

1、置身新环境最初几分钟会表现烦躁不安2、对副食品的浓度、味道、温度改变时,最初的反应是拒绝

趋避性其实是孩子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指的是,孩子在面对新鲜刺激或新的环境的时候,是选择了主动接近,还是下意识回避的状态。

比如带孩子去参加其他朋友的排队,看到一群陌生人,孩子是主动迎上去,还是谨慎观察评估状态。

指标 适应度

1、对日常生活例行如梳头、洗脸等容易接受不反抗

2、进入新环境几分钟内,就能够适应;改变副食品只要1-2天内就能接受

1、同一天内,对同一种吵闹声会作多次反应(如狗吠、打钟声)

2、与陌生人相处15分钟后,仍表现出警觉害怕的样子

适应度是什么呢?就是孩子对一个环境和变化的适应快慢和程度高低的表现。

比如有些孩子进入新环境几分钟内就能够适应,改变副食品只要1-2天内就能接受,这便是适应度高的表现,而另外一些孩子与陌生人相处15分钟后,仍表现出警觉害怕的样子,这就是适应度低。

指标 反应

强度

1、换尿片、衣服时,会有强烈情绪反应

2、对陌生人的反应无论喜恶都很强烈

1、遇到熟人时的反应并不热烈

2、轻微的碰撞、疼痛仍然保持愉快或安静

反应强度指的是孩子反应的表现程度。很简单的一个细节,有些孩子不哭则已,一哭就出现撕心裂肺,停不下来,感觉整个表现也非常夸张。但是另外一些孩子,可能就是自己在角落里啜泣抹眼泪。

不仅对消极情绪,反应强度也针对积极情绪,比如孩子在微笑、大笑的时候,表现力是怎么样的,一些孩子可能对消极情绪反应强度大,但是对积极情绪反应强度低,也都是有可能的。

指标 反应阈

1、当玩玩具时,会忽略熟悉的声音不加以注意

2、 改变副食品味道或浓度,继续进食没什么反应;当尿片湿了,没什么反应

1、当母亲外表服饰或发型改变时,宝宝会凝视观看

2、牛奶种类改变时,或给果汁时,会有所反应

反应阈其实是刺激孩子产生反应表现的门槛。一个反应阈低的孩子,其实形容的是孩子在一些情况下会更敏感,有点什么变化他都能感受到,盯着变化去观察、留意和调整行为。

但孩子并不是说对所有的刺激都敏感,有些孩子对环境类的刺激能够出现低反应阈的表现,意味着一丁点细微的变化都能引发孩子的反应表现,比如因为盖的不是全棉的被子,所以身体觉得不舒服左挪右挪睡不安稳。但可能有些孩子只针对声音或者色彩的刺激,出现低反应阈的表现。

指标 情绪

本质

1、换尿片、衣服会发出愉快的声音及表情

2、第一次到陌生环境有愉快的表现;轻微伤害仍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1、正要入睡或醒来时经常烦躁不安;自己一个人玩耍时会哭泣

2、当身体不舒服时,会显现烦躁不安

情绪本质就比较有趣了,有些孩子你会发现他整天都乐呵呵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一下子就好了。

比如我家弟弟Eric如果摔跤,他哭两声,伤口没那么疼了,他就会自个儿爬起来,继续笑着该干嘛干嘛,这些也是孩子乐天派的一个表现。有些孩子比较爱笑,有些相对消极,有些比较淡定,有些可能是情绪波动厉害,这些都是属于孩子情绪本质。

指标 注意力分散度

1、当孩子尿片湿时,可以用抱他、跟他玩、看电视来安抚情绪

2、喝牛奶、听到电话铃声时,会停止吸食并注意声音来源

孩子烦躁不安时,以玩具、歌唱、逗他都不能安抚

一个孩子如果注意力分散度比较高,那么孩子其实很容易被别的刺激转移走。比如我家两个孩子,一个分散度高,一个分散度低,也是非常有趣的对照。

弟弟可能会出现5分钟换一个游戏来玩,想让孩子静静坐上30分钟都好难,但是另一方面你又会发现他总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相应很强,这些就是分散度高孩子的特点。而我家哥哥呢,可以自己专注拼拼图2-3个小时纹丝不动,做事情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说,叫他什么,他都不会轻易被吸引走,这些也是分散度低孩子的特点。

指标 坚持度

1、孩子可以连续玩一种玩具10分钟以上

2、看电视可持续一段时间3、对喜欢的玩具,虽然伸手拿不到,会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获得

1、每玩一种玩具的时间不到1分钟,就想玩其它东西或做其它动作

2、观看其它小朋友游戏时,不到1分钟就转移视线看其它地方

坚持度,刚好和注意力分散度互相对照。其实坚持度在很多时候也是相对的。

比如我家哥哥Joshua分散度低,做事坚持性很好,学习、练钢琴,都妥妥有足够的自觉性。但是另外一方面呢,你也会发现孩子发起脾气的时候,哥哥的坚持度也同样比弟弟高,他生气、难过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劝说,或者被转移的,这些也是孩子坚持度高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当然也需要更高级的情绪调节方法。

气质的九个维度是很丰富的,他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高低强弱、不同趋向的分别,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九个维度也会有变化的,在自己原有的原色基础上,去结合后天的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混合。

气质,会不会改变呢?

其实养育中总是会听到周围人的声音:

孩子那么内向,以后吃亏怎么办,你不想想办法吗?

孩子脾气那么倔,你得多培养一下,让他开朗大方一些啊。

当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孩子的时候,我们会质疑孩子的“坏脾气”,会烦恼孩子的“不合群”,甚至看不见孩子个性背后的闪光点,这些看似的好意,都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不同的气质维度,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比如我刚刚讲的,坚持度高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吧,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生气的时候闹起来也是坚持性更高,很难安抚,不也很头疼吗?

我们不着急,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引导,辩证的思考方式,可以给我们提供平稳的脚步和心态,去和孩子一起从容共舞。

我之前看完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维度模型后,也给我家两个孩子建了这个模型:

其实看这个模型图的时候,我感觉细化了我对两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的了解,让我觉得自己离孩子的独特性越来越近了。

正因为每个孩子的气质并不是缺陷,而是他们独一无二的特点。

所以我也会更深刻的明白,尊重孩子的天性,实际上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合适每个孩子个性的教养方式。

孩子的气质会不会发生变化?当然会的,气质是可以被改变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受我们父母、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如果说先天气质是孩子性格的底色,那么父母和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后天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不同的气质类型,需要不同的教养方式和不同的成长环境,这三者的彼此调适的结果,最终构成了我们孩子最终的气质结果,也直接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会特别强调一个词,就是匹配度

通俗来说,我们给孩子设定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正好适合孩子本身的气质特点,能够帮助孩子的气质扬长补短,并且发挥出自己独特特点,我们称之为“良好匹配”(Goodness-of-fit Model)。反之就是“不良匹配”(Lack-of-fit Model)。

开头粉丝妈妈的例子,其实就是“不良匹配”模型下的行为加剧。孩子没有办法适应父母的教养方式,她的内在出现了抗拒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挣扎,也让孩子在独立面对很多场景的时候,无所适从。

在“良好匹配”模型下,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发挥和培养出自己的优势,正因为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是不一样的,因此孩子总是会有不同的强项和弱势。

比如一个身体敏捷的孩子可能是攀爬专家,因此我也会多鼓励Eric在家里设置跑道,比如用快递箱做成隧道,协助哥哥更好地跨越障碍物等,都是孩子技能的分享和亮点。

再比如很多注意力分散度高的孩子,恰恰可能是因为应变机制和反应力足够敏感,他对事物的探索欲望、创造力和好奇心更丰富。

所以给创造力和精力旺盛的孩子提供更丰富、自由度更大的涂鸦和探索区,也可以激发孩子浸泡在这个环境里,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享受专注的探索过程。

我之前写过的两篇文章《知识学习会扼杀孩子创造力?可别一刀切 | 这里有4个超实用心机》和《每个游戏玩不到5分钟,如何拯救好动星人?》,其实也是针对Eric分散度高的引导。

这些都是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创造出来的“良好匹配”的做法,从教育学角度也可以称之为“家庭适应性教学方法(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先天气质的不同,并不是孩子的缺陷,只有牢记住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找到合适自己、合适孩子的调配方向

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你的自我成长的调配,你会更从容地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精神支持(Pastoral Support),并且能够更淡定地面对很多压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