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打断!俩妈在游乐场当孩子面打架,你以为只有娃要情绪管理吗
上海一家一处游乐场所内,两位妈妈因为孩子玩游戏机排队问题,大打出手。
被打那位妈妈的「两眼淤青清晰可见,手臂、脖颈等处到处是擦痕。医生诊断书上写着『双侧鼻骨骨折』的字样」。
又见游乐场所因为孩子之间的事,怒气冲天的爸妈。[叹气.jpg]好长一段时间了,手机被各种公共场合「情绪失控」的爸爸妈妈们刷屏了。

一位爸爸因儿子被推下滑梯、把踩人男孩拎下来踢……

今年五一假期,在孩子们玩的海洋球池里,一位母亲觉得旁人声音过大,吓到了自己的女儿,先是两位妈妈争执,又发生激烈肢体冲突……

回头看那些愤怒时被拍下的视频,我想当事人应该也会后悔不已:
扭曲的面孔、不可理喻的动作,明明是想安抚孩子,却用暴力行为给孩子做了最坏的榜样。
明明带孩子去游乐园玩,是让孩子开心的,却把孩子吓哭了。
虽然我很理解这些爸妈们当下的那种「愤怒」。
我们都有过那种急怒攻心、热血上头,脑袋「嗡」地一下大了的时刻。我们好像变了一个人,失控的情绪攻占了理智的高地,就像绑了火箭筒的章鱼,裹挟着身边的一切事物,冲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但是,我们仍需要问自己:
为人父母
我能管理好我自己的情绪吗?
我和我的情绪,和平相处了吗?

看到毛巾不在原位声音就要高八度的妈,
孩子打碎一个玻璃杯就要上脚踹的爸,
想养出温文尔雅举重若轻的娃,
可能吗?
每每得知身边有朋友正在备孕,我都会忍不住问:
养娃鸡飞狗跳的日子
对于你来说不亚于「回炉再造」
你准备好接受「试炼」了吗
你会忍不住吼孩子吗?
孩子“不乖”时你会生气吗?
面对讲不清理的孩子,你会情绪失控吗?
做妈妈可以有短处
可以不完美
但
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
后果可能是小日子尽毁
还会「赔」上孩
……
育儿,首先是育己的过程。在我们研究如何破解宝宝的坏脾气,T2娃无理取闹怎么办,怎样让宝宝不再动不动就「炸毛」……这些孩子的情绪问题时,也来聊聊我们大人的情绪管理吧。
一个情绪稳定的我,有多重要?
学会掌控情绪,就是「回炉再造」中很重要的课程之一。不只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甚至可以这样说,要感谢孩子给了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可控。要不怎么说,某些岗位更乐意招家里有宝宝的女性,因为经过生育的试炼,她们往往更成熟,更有韧性,情绪调控能力也更强。
1. 掌控情绪,
为自己理智脑的启动预留时间
了解为什么要掌控情绪,我们首先需要看看产生情绪的机制。
掌管情绪控制与调节功能的「情绪中枢」主要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尤其是其中的杏仁核,它起着情绪的通路和记忆的过滤器的作用,负责给接收到的来自感觉的信息赋予意义,特别是那些负性经历。
你可以这样理解,它特别喜欢给它不喜欢的事物「贴标签」,提醒主人:「我们受到威胁了!」

情绪中枢与理智中枢在大脑中的位置
这部分的功能相当古老,属于人脑在进化中遗留的原始功能;在发育时间上,也比掌管分析、思考、判断的「理智中枢」要早,面对外界刺激事件时,反应也比「理智中枢」更快更粗糙。
可以说,「情绪中枢」是处理信息的「先行官」,遭遇事件时,总是第一时间起反应,指挥着我们进行一系列本能的行动。
比如,看到自己孩子被打时,我们马上感觉到的「热血上脑」的那股愤怒的冲动,就是情绪中枢在警铃大作。
情绪中枢的快速应激
情绪中枢快速应激的功能,是有进化意义的,帮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立即采取自保行为。但也因为它的反应又快又粗糙,如果我们任凭这位敏感又糊涂的指挥官指挥行动,往往会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而如果我们在感受到情绪冲动的同时,学会让这种冲动延迟几秒,耐心等待「理智中枢」前额叶起作用,就为充分的思考、分析、判断预留了时间,做出的反应和行动也会更合理,许多时候,往往就是这一时之差、一念之差,决定了事件的走向。
比如,在看到孩子被打时,我们控制住上前回击的冲动,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冷静一下,问问孩子们前因后果,再思考如何做出合理反应,就能化解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理智中枢的分析判断
记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关梅林教授在讲课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冲动时,记住「延迟六秒,启动大脑」。指的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为理智的运作留出时间。
2. 家长的稳定情绪,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起你为孩子做了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
美国亨利马西与内森塞恩伯格合著的《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中,报告了一项关于纵向母婴研究的结果,该研究历时30年,研究了76位被测试者,从他们出生一直跟踪到30岁,以探讨早期母婴情感依附关系对人一生的影响。
在这些被测试者中,有7个人被称为「成功者」,他们在人格、职业发展、生活满意度上都发展较好,受益于童年早期的幸福生活,他们成年后的人生也充实而快乐。
这7位的父母的共性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镇静、善于自省和对年幼儿童的专注,正因为他们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控性,他们得以能充分理解孩子、缓解他们的紧张,并以促进成长的、建设性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
父母的稳定情绪,除了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的过程外,也以一种「次级」的方式起效,使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镇静、自省和专注,并使这些成为他们自己技能的一部分。

不幸的是,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反例——我们在长大成人后,发现自己糟糕的情绪反应方式,往往与我们的父辈如出一辙。
有位闺蜜告诉我,某天在又一次为队友的生活习惯大发雷霆时,她经历了恍惚的「闪回」时刻:
当吼出「你是不是这辈子都学不会,把东西用完放回原位!」,她好像回到了20年前的那个下午,仿佛被自己老妈「附体」——说出了和老妈当年抱怨老爸时一模一样的话,想必姿势和表情也是一模一样的。
想让这种「代际传承」在我们这一辈停止,我们能做的,唯有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3. 家长调控情绪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前面说过,「理智中枢」相对「情绪中枢」而言,是一位发育晚、成熟晚、反应慢的「慢司令」,它从孩子2-3岁才正式开始发育,6岁时到达顶峰,之后也并不会停止,直到21-22岁才完全发育完善。
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在慢慢学会用理性去控制情绪,让行为变得更加可控,在成年之后,他们也需要继续学习。
关于这个学习过程,过去我们在许多文章中都有说到(回复关键词 情绪管理 可查看如何应教孩子管理情绪)。然而,不管是帮助孩子描述情绪、认识情绪、共情孩子、控制情绪,都是一种「言传」。
比言传更有效的,是「身教」。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在学,做好情绪示范,让孩子从我们调控情绪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这比任何的教育方法都管用。建设性地处理情绪的过程,比情绪本身,对于孩子来说意义更大。
比如,在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怒不可遏、想揍孩子的时候,尝试着深呼吸几秒钟,然后严肃地对孩子说:「妈妈现在非常生气,妈妈想一个人待一会儿,冷静一下。」
孩子会学到,应对愤怒还有冷处理的方式,愤怒不是采取暴力的理由。

驾驭情绪,如何做?
既然掌控情绪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掌控?虽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时代、家庭条件所限,可能缺了这一课,所幸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从头学起。我们的不少破解宝宝脾气难题的文章中谈到的方法,对于成人来说也适用。
1. 孩子的冷静游戏,成人同样适用
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强度,可以使用「冷静游戏」——在感觉到自己呼吸急促,眉头紧皱,热血上脑,有一种想要怒吼的冲动时,用一些简单、重复的指令提醒自己:
「先数5秒!」
或者:
「不准摔东西!」
通过反复的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在冲动时第一时间避免采取破坏性行为,为「理智脑」的启动赢得时间,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捱过了最开始数秒、十几秒的那股「劲」,就慢慢冷静下来了。
前段时间在@英国那些事儿 的微博上看到,一位来自美国德州的妈妈Kelly,介绍了自己用头绳控制情绪的经验,我觉得简单又有效,分享给大家:
每天早上等孩子起床的时候,就把5根头绳绑在手臂上,不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就摘下,见到孩子了再戴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头绳——孩子的联系,让你看到头绳就想起孩子。
如果对孩子乱发了脾气,言语过激,就把本来戴在左手的头绳,移一根到右手。每犯一次错,转移一根当惩罚。
每转移一根,就陪孩子做5件积极的小事,当作弥补。因为有研究显示,每当对孩子发一次脾气,得有差不多5件积极的事件才能弥补这段不愉快。
等做够5件事,再把右手的头绳,转移一根到左手。
Kelly靠头绳建立起情绪的「悬崖勒马」模式,试了几个月,心态真的变得非常平和,这一方法也解救了不少身陷崩溃中的爸妈。

Kelly的头绳「拯救」了许多爸妈
2. 用ABC模式改变认知模式
冷静游戏对于成人来说,是在情绪已经产生了以后,再进行管理的方法。而这里我想重点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到情绪的源头,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情绪反应模式。
古希腊有一句名言:「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让你不快乐。」

举个例子,今天你本来跟家人约好了准时下班带孩子一起出去吃饭,但正在收拾东西的时候,你的上司突然分配了一个紧急工作任务给你,你不得不取消了家庭聚餐的计划,孩子很生气,你也觉得很不开心。
一般来说,你会认为是这份「不该来的」工作任务让你不开心的,对吗?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这件事本身让你不开心,而是你看待事情的角度让你不开心。
比如,也许你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任何事物都应该按我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所以当工作任务与你的安排冲突时,这一想法就会自动跳出来,很不爽地吐槽上司的突然袭击,破坏了你的晚餐计划。
但换一个角度,你也可以选择,安抚好孩子,约定今天晚上的聚餐改为睡前故事,把聚餐时间改在周末进行,这样就不用悬心于工作,说不定大家吃得更安心。
这样想着,你的心情也得到了平复,挂上电话,聚精会神把工作处理完,争取在孩子睡前回家陪他。
可见,事件只是情绪产生的导火索,真正引发我们情绪的,是我们对事件的主观看法和解释,包括我们的期待、需求、价值观等等,当客观情况与我们的主观看法产生了落差,就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
我们在心理咨询认知治疗中常常会采取一种「ABC模式」理性情绪疗法。由于情绪是我们对所遭遇的事件的主观认知经验,虽然我们控制不了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件(也就是A)的看法和解释(也就是B),改变我们的感受与行为(也就是C),调整心情和状态。
ABC模式理性情绪疗法原理
也就是通过转变思维模式,彻底改变我们的情绪反应模式,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但一旦能内化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能让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孩子都受益终生。
这种方法在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有系统的介绍,他提到的「乐观的四种基本技能」,也可以运用在情绪管理上:
第一种技能是「捕捉思维」。
在你感受情绪时,尝试指认闪过脑海的那些想法,可以用写下的方式,捕捉到想法的时候,把它们记录在纸上,或手机的备忘录里。
例如,因为队友的工作特别忙,我常常为此感到不满,我能捕捉到我每次不满时的想法是:「他就是这种只要工作不要家庭的人,他什么忙都帮不上。」

第二种技能是,对这些自动思维进行「评估」。
在写下了我这些一闪而过、自动反应出来的想法之后,我要找出能证明我的想法是否正确的证据。
再用刚才的例子来说明,我「指控」队友什么忙都帮不上,这个假说有什么证据呢?
当我冷静下来,我在纸上列出:
- 他平均一周有3-4天不回家吃晚饭。
- 即使回家,陪宝宝玩耍的过程也常常被电话打断。
但我再仔细回想,他真的「什么」忙也帮不上吗?他似乎还是能帮上「什么」,比如:
- 在我周末外出上课时,他会带宝宝出去玩耍。
- 他的陪玩方式很有创意,宝宝喜欢和爸爸玩。
- 每次当我要求他做家务时,他只要有空,总会很积极地帮忙。
找到证据后,我发现我的「指控」有点站不住脚。
第三个技能是,在事件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
在我发现我的「指控」有误时,我试着找更客观的解释来代替这种「什么忙也帮不上」的绝对化解释,比如「他忙碌的工作确实侵占了一部分的家庭时间,但他正在通过提高陪伴的质量来弥补。」
在尝试更客观地描述事实而不是做绝对化、概括化的解释时,我们得以重新思考事件的全貌,情绪也得到了平复。

第四个技能是,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比如,早上孩子的磨磨蹭蹭常常使我们焦躁不已,不断催促孩子:「快点快点,要迟到了!」但往往越催越慢,有时忙中出错,让整个早晨都被糟糕的情绪笼罩。
追究焦躁情绪的根源,是我们觉得:「不能迟到」。
但往深一层想,如果真的迟到了会怎么样呢?天会塌下来吗?会发生什么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吗?当你将自己的「灾难性思维」追根究底,往往会发现,原本纠结、担心的很多事情,其实只是一只「纸老虎」。
正确地评估最害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能够让我们集中精力来改正问题,而不再处于不真实的恐惧幻想和糟糕情绪的控制中。
正如前文所言,扭转思维模式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才能形成习惯。
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写ABC日记。
ABC日记分为三栏:
A是对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而不要加入评价或感受。
B是你对这件事的想法,即对这件事的解释。
C是你产生的情绪和行为。

↑我们设计的ABC日记模板
当你把内心的想法和情绪用写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了理性思维的参与,让你跳出思维定势的框框,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反应模式:
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我这样下结论,证据是否充分?
如果这种结论不合理,下次我再遇到类似事件,可以从什么角度思考?
反复练习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同样的事件,因为解释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可以选择让那些旧的解释方式继续操纵你,也可以选择,在冲动的时候,暂停几秒,等理智脑运作,用全新的解释方法来看待问题,做情绪的主人。

我闺蜜就是有宝宝后运用ABC日记「成功转型」的范例。
有宝宝以前,她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动辄和队友互撕,爱摔东西,家里不少东西都被她摔过。
就是这样一个「火箭筒」,在准备要宝宝之前,下定决心改掉坏脾气,与其他孕妇看各种育儿指南不同,她看的是心理学教科书,想从源头上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
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有意识的练习之后,她告诉我,本意是为了孩子开始的学习,让她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不只是真的修炼成了一个「温柔妈妈」,从不对孩子大吼大叫,与家人关系变得更好,因为练就了更科学的情绪反应模式,面对在过去可能引爆情绪的同类事件,她学会了冷静思考,为人生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听起来很鸡汤,是吗?但希望这是一碗有肉的鸡汤。育儿先育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的是打破自己、重塑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一次孩子的哭闹,可以成为压力事件,可以与生活中的重重阻碍一起,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以成为你重塑自我的路上,又一次的练习机会。
这很难,「做更好的自己」从来就是一座不好爬的山路,在每次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看着「山顶」那个从容淡定的目标,会觉得气馁,但如果只专注着每次又进步了多少,事情会变得容易很多,比如:
- 上次生气摔了个玻璃瓶,这次试试只摔一个声音小一点、没那么容易坏的纸巾筒,也许下次就能做到不摔了。
- 翻翻ABC日记,虽然让自己不高兴的事还是不少,但「B」这一栏里,已经渐渐能看到思维角度的转变。
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新的自我更近了一步,也许会有反复,但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妈妈,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做得如何,而是我们是否愿意从当下开始,和孩子一同成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