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原理告诉你,如何智慧地养育孩子

文 / 老虎爸妈
2019-12-23 16:48

有个朋友问我了个问题,为什么我看了很多育儿书,按照专家说的建议来教孩子,孩子依旧还是不听话?

很多朋友看了我的文章,跟我聊天,也常表达出对我育儿态度的认同,让我给他们推荐一些育儿书籍。


虽然在读着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生,但专门研究和看育儿方法论的书,其实,并不多。


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更了解人成长发展的心理过程和特点。


我觉得育儿的灵魂,不在于书本的理论,而在于,父母是否足够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触角有多敏感,有多用心了解你的孩子。


也就是能触到孩子的心,用适合ta的方式引导ta。


书本的理论也好,专家的建议也罢,只是为了促进你了解孩子发展阶段的规律的手段,而不是成为你控制孩子的手段。


我喜欢民主型的养育方式,也和码农努力,成为民主型的父母。


民主的育儿方式的核心,是能给孩子建立足够民主的爱和自由,同时能在孩子触碰原则性问题,建立起严格的规则感。


爱和自由,是在安全范围内,在不对社会和自我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的范围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探索欲望,不阻止,不打断。


在孩子需要支持和帮助时,再参与到孩子的探索中。

Part 1


早上起床吃完早餐,诺诺开始了家里的自由活动时间——翻箱倒柜哈哈。


她很喜欢打开柜子,去看看里面有什么。如果你是权威控制型的家长,你可能会说:

不许打开柜子,打破了东西怎么办?

又淘气捣蛋了是不是?去玩别的玩具吧!

你能不能别老去那!把东西都翻出来,乱七八糟的,你看家里被你弄成什么样了!


有的家长,可能连说都不说,直接把孩子从探索柜子的现场端起来撤离。


惹得孩子嚎啕大哭。


最后的结局,就是父母气到不行,孩子哭到不行。


父母心累地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淘气。


我会这样处理这个问题。


首先去看下她探索的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果里面的物品都是非玻璃制品,并且不在高处,我会放心地离开做别的事。


如果是有存在危险系数的物品,会给它拿出来换个地方。


并且这样跟孩子讲:

妈妈尊重你,你可以开始专心地探索柜子啦~

宝贝,你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叫妈妈~


她会很专心地去拿里面的东西,安静地看,安静地按照她的方式,构想故事的情节。


有时候拿着空杯子,假装喝水,拿着盘子,假装吃饭。


还会感叹“妈妈,这个东西好香啊~”


为了不打断她的探索,我会简短地回应“嗯妈妈也闻到了,你玩吧~”


有时候她也会邀请我,一起玩过家家游戏。


蒙氏教育有个理念,我很认同:除非你被邀请,不然千万不要打断正在专注做事的孩子。


Part 2


有的朋友曾跟我抱怨:“我孩子上幼儿园了,特别闹,根本坐不住,也不听老师的,说东他往西。”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因为从小在家庭中,没有给孩子创造过哪怕每天10-20分钟安静做事的环境。


他在专注做事时,刚想画画或者做手工,老人会时常过来嘘寒问暖,冷不冷,热不热,渴不渴,饿不饿,要不要爷爷奶奶帮。


当孩子专注力,时常被打断时,他在大脑无法建立长期的连续性工作的信号反应,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2-4岁,是孩子自我意识感建立的最强的时期。


他们想突破大人的束缚,建立“我是大宝宝了,我可以的”意识。


他们需要不断地试探周围的环境,尝试不同的新事物,来证明自己的能量。


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谈,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自我效能感,就是当孩子做这件事,被尊重鼓励和认可,就会得到正向反馈的信号。被再次鼓励和正反馈,又继续增强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效能感的正循环流程后,就能逐步让孩子建立自信,成为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


如果孩子自我效能感低,想做这个不让做,想做那个不让做。孩子就会屡次收到负向的外界反馈,逐渐传递一种“你不行,你不可以”的负反馈信号。


最后,就形成了一个自卑的孩子。


Part 3


举个很典型的栗子。


带孩子去餐馆吃饭,孩子的天性就是坐不住,无聊了,开始把玩桌上的盘子筷子和勺子。通常大多数家长的态度反应如下。

"不许玩盘子勺子,摔碎了叔叔阿姨说你啊,让你赔啊!”

于是,强行地把盘子勺子拿走了,孩子开始嚎啕大哭。

用我上面说的那个原则评估这件事,我的答案是,把最大面积易碎的盘子拿走,给她留下能探索的物品。


这件事不会伤害到自己,不会伤害到别人。安全的范围,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


并且,我能承受最坏的1%的把勺子可能摔碎的结果,就是赔几块钱,为什么不支持她去探索呢?


我通常会这样跟孩子讲:

你可以玩哈~勺子摔倒地上它容易疼,你可以帮妈妈照顾好勺子么~

诺诺通常会很欣然地回应我:可以呀~

当你学会尊重孩子当下的感觉和需求,并且用相信ta可以做得很好的肯定态度回应ta,你会发现,孩子并不是真的像你所说的淘气不听话,跟你较劲。


孩子,无论几岁,都需要被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讲完爱和自由,开始讲规则感。


Part 4


刚才的栗子,很多人会觉得,诺妈,你太温柔了,是不是孩子说什么,要什么你都顺着她呀。


我的答案是,NO。


规则感,是爱和自由另一端的天平。没有规则约束下的爱和自由,就是溺爱。


溺子如拭子。说的就是,你当你无条件溺爱孩子的时候,跟杀了孩子没什么区别。


溺爱,会比权威控制型的父母,更让孩子从小变得任性骄纵,无法无天。


规则,有三个部分:

  • 不做法律和道德不允许的事情。

  • 不做对别人和自己身心健康造成困扰和伤害的事。

  • 延迟满足的能力。


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和扔垃圾,NO。

比如不尊重老人和长辈,NO。

比如无限制的看电视,NO。

比如无节制的吃零食,NO。

比如不经别人的同意,占有别人的东西,NO。

比如无条件的物质索取,NO。


前1、2点界限的触犯,会严厉跟她讲用同理心、绘本、游戏力等各种方式触达她的思维去讲道理,一遍不行,讲多遍,反复地来。直到她有天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为止。


第3点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学会让孩子养成节制的习惯和能力。


Part 5


比如今晚诺诺想要看动画片。


我之前跟她的约定,是每周三晚上码农打球,和每周末能看两次。每次20分钟。


她央求奶奶给她看,奶奶很赞的地方在于,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等到明天晚上再看。


如果说孩子2岁前的哭闹需求要被无条件满足的话,到2岁后,就需要适当转变养育方式,给孩子建立起延迟满足训练的规则感。


在看电视这件事上,如果第一次的哭闹央求,就立刻响应,孩子就会建立条件反射信号,只要哭闹央求,就会顺着我的意思来。


从20分钟到30分钟,从30分钟到一个小时。从一周看两次到每天都看。


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无原则性的操纵对大人的控制。


给她看电视前,我也跟她讲好规则,看完20分钟,自动关。遵守承诺,不许耍赖。不然周末就没得看了。


刚开始诺诺也很不乐意,哭过两次,但我依然温柔地坚持我的原则。


后来就知道了,哭闹无用,并不能改变我们之前的规则。


但我也会对孩子非常守信用,到周三或者周末了,有时候她忘记了,我会很nice地提醒她,今天可以看动画片也~


她会更珍惜等待而来的机会,对她视力,也是一种保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