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没有打骂过孩子,长大后孩子变这样,管教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中国有句古语:“棍棒底下出孝子”,又有话说:“不打不成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父母爱孩子多少,就要看这孩子挨打次数多少。哪些从小父母都不怎么打的,通常大人都回认为这父母失职了,的确,在以前的教育中,不打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父母有了好的教育方式,而更多的是因为——懒,父母懒得管孩子,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有几个人品和才学出众的?微乎其微。
到如今,很多西方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冲击着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听到的西方教育提倡“不打不骂孩子”,并且认为打骂孩子是一种虐待孩子的方式。(纳尼?难道我们这群80后都是被虐待到如今的?并且还能够健康的生活?真心感谢父母手下留情。)

我有一位朋友,很早的时候就接受了不打不骂孩子的教育理念,只是到了如今,她的孩子上了初中,却让她头痛不已。十二三岁的男孩,性格非常暴躁,并且还自我中心,他妈妈常在他面前说:“儿子啊,你看你爸你妈从小都没有打过你骂过你,从来都是对你有求必应,为啥现在你都不能体谅一下爸爸妈妈呢?为啥总是跟我们对着干?”孩子一句话任性回答:“怪我喽!”总是把妈妈气的不行,想拿起棍子狠狠揍一顿。以前买的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哪里了?
我问朋友说:“那孩子小时候,你们对孩子行为控制的方式有哪些?”

朋友想了许久,然后幽幽的说:“好像只是跟他讲道理的居多。”
这样一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孩子如今的叛逆和自我中心,以及他性格的暴躁跟他父母从小的教育模式有关。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个朋友就是“把孩子惯养成熊孩子”的熊父母了。
那么,孩子在教导的过程中到底可不可以打骂呢?我认为,打可以,骂不行!但是打也不是随意的打、不分轻重的打,关键是要懂得教育的核心——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凡事没有把孩子教育成才的父母,往往自己都没有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那么怎么指望孩子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所谓的管教孩子,就是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或者他的做法超过了你所划的界限之后,你对孩子的做法引导和规范或者略施惩戒的过程。所以在确认你的行为是在管教孩子,首先要先给孩子划界限,这个我们今天不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推荐的方法有三种,并且打孩子或者体罚孩子是最后一种选择。

1、剥夺特权或权利
当你发现孩子在某方面做的不好时,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孩子,你这样做妈妈不喜欢,如果下次你还这样做,那么接下来的一周里就没有任何零食给你吃。”那么如果孩子真的犯错了,你一定要履行你的诺言。
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知道,做了错事是要有一些损失的,并且让他知道,他所拥有的特权,比如说零食、玩具时间、乃至于电玩都是父母给予的,让他有感恩的心。
2、适当的后果承担

对于有些孩子任性,不听父母的劝解,这时候父母要衡量一下孩子这样做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后果在可以接受的单位之内,就让他撞一次南墙。
3、适当的行为处罚
对犯错的孩子进行适当的行为处罚,是非常有效的劳改方式。比如说,对于把屋子搞得很脏的行为,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把屋子打扫干净,若是完不成,则剥夺某种特权。
4、适当的体罚
对于体罚孩子,很多家长存在误区。有人认为不该体罚孩子,有人认为要狠狠地打。但是,对于体罚孩子,我们要看到,体罚孩子并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而是为了让他知道,犯错误会受到处罚。
在体罚孩子上面,你要提前和孩子说清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妈妈就会用戒尺打你手心三下。注意打孩子的时候不要怀着怒气来责打,而是要心平气和的来管教,并且告诉他他哪里做错了,按照约定,妈妈要做什么样的体罚。罚完后要问孩子,他有没有记住,下次要不要注意等等。

这几种处罚的方式可以混合着使用,也可以一次使用两种。但是要注意的是,你要提前和孩子划下道道,并且在这个上面不要妥协,不要看孩子心软就放弃,坚持才是最好的方式。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是希望你能把孩子越教越好的多多妈,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