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女儿,“爸爸,分享才是乖孩子吗”,“不,你的快乐更重要”
“爸爸,我玩具没分给小朋友玩,是不是不乖”
“玩具是你的,你可以选择不分享呢。”
“可你不是说,乖孩子要学会分享吗?”
4岁女儿的话顿时让我语塞,“宝宝乖,你要分享”这句话,经常在女儿与小朋友一起玩时,孩子间发生冲突时,我挂在嘴边的话。

之前女儿在楼下玩,刚买的会闪光带音乐的滑板车。女儿玩了刚玩两圈,就被小朋友围观。一个5、6岁的小男孩,非常有礼貌的问:“滑板车可以借我玩下吗?”当时我觉得这孩子真懂事,有礼貌又有勇气,向我们提出请求。被孩子一问,我们便不好意思拒绝,回答道:“可以的,先借你玩一会。”
刚买的滑板车,女儿还没玩过瘾,就被我借出去。女儿十分委屈,我便安慰女儿:“滑板车是你的,以后有的是时间玩,你是乖孩子,玩具要和小朋友分享。”
现在想起来,心里十分后悔。我没有考虑女儿的权利,而牺牲女儿的快乐,去取悦别人。我是可以拒绝小男孩,告诉他:“我们才刚下来玩,现在我女儿也想玩,等一会,可以借你。”可我当时却觉得不好意思,不敢拒绝。

新闻时常报道孩子被侵犯,在学校被霸凌。孩子权利意识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缺乏权利意识的孩子,被冒犯不敢说不,不懂得保护自己。而孩子缺乏权利意识,缘于父母、爷爷、奶奶缺乏权利意识。我们不但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还可能在不经意间,侵犯孩子的权利。
过去,我们国内公共场所经常有人插队。因为队伍中很少有人发声,不愿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去得罪一个陌生人。

但现在我们的权利意识在觉醒。比如高铁霸座,不仅被占座的当事人,开始维护自身权利。而是全社会,都在发声声讨,这种在公共场所不端的行为。插队、不管束子的熊孩子,这些在以前基本不会引起冲突。这说明,现在整个社会,都越来越注重个人权利。
在我自己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你要忍,要让”。如果不按这标准,在父母和身边人的观念中就是,这孩子不懂事、不乖。而这种牺牲自己权利,取悦别人的思想。现在非常自然地被我传承,而我又把这种思想,融入教育女儿的言行中。
女儿那句:“爸爸,我没有把玩具分给小朋友,是不乖吗?”让我认识到,在培养孩子好习惯,和照顾别人感受的时候,却忽略了告诉孩子,她可以先维护自己的权利。

如何教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1、尊重孩子权利
我们要赋予孩子决定和选择的权利。我们需要通过平时的言行,给孩子传达,无论你决定把玩具留着自己玩,还是和朋友分享,都是正确,父母都是支持的。
不要再犯和我一样的错误,对孩子说:“宝宝乖/你是姐姐/你长大了,玩具要跟朋友分享。”由我们成人主导,或者直接命令孩子,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孩子只是在屈服。我们这样的言语,非常不利于,孩子权利意识的培养。

2、父母示范如何维护权利
3岁前的孩子,语言和认知能力有限。孩子并不清楚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并且不懂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孩子权利意识培养的前期,就需要父母给孩子示范,让孩子从我们平时的言行中去学习。
当孩子玩具被抢的时候,传统观念让我们觉得,应该谦让、忍让,或者不好意思向別人要回来。没有正面帮孩子维护权利,反而是安慰自己孩子,或者转移孩子注意力。这样会让孩子本应维护自己权利时退缩,权利被侵犯时选择忍让。

我们可以对其他小朋友说:“这玩具是我女儿的,她现在还没玩好,你不可抢她的,一会我女儿玩好后,你可以征得她同意后,借给你玩。”同时告诉自己孩子,下次你玩具被抢时,可以大声地说:“玩具是我的,我还没有玩好,我不允许你抢我玩具。”还应该告诉孩子:“同样,在没有征得小朋友同意时,你也不可以抢别人玩具。”
父母的言行最容易影响孩子,孩子需要通过,父母的行为(如制止别人在我们前面插队),以及我们帮助孩子维护权利的时(游乐场里孩子先玩的玩具,其他小朋友抢着玩),学习方法和汲取勇气,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培养权利意识。

3、权利意识强,更能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孩子的权利意识强,能更清晰地分辨“我的”“别人的”。孩子明确知道自己权利的边界,才会知道什么时候被侵犯,需要保护自己,也会更加注重的尊重别人的权利。在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懂得阻止他人冒犯自己。同时不会抢其他孩子东西,哭闹着要其他小朋友手上的东西。
孩子有权利意识,清楚知道自己对玩具有支配权,才能真正体会到分享快乐。明白分享的意义,在孩子与小伙伴的社交中,孩子更容易学会分享和交换玩具。

校园霸凌,现在父母都非常关注。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告诉孩子应对霸凌,和孩子被霸凌后如何补救。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孩子才更加明白什么时候,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当自身权利被侵犯时,孩子才会更加坚定地维护,自身的的权利,主动对别人的侵犯和校园霸凌说“不”
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并不是让孩子学会自私。权利意识强,孩子才会懂得去保护自己,才会主动去尊重别人的权利。才会更重视自己的承诺,才会更加讲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