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让座?因为这一天,我已经等了30多年了

(一)自我蜕变
前段时间,我乘坐火车出行,当我上车后找到自己的座位时,发现上面坐着一位女士,我低头重又看了一眼票面上的座位号,确定无误后,礼貌地问她:“您好,您是不是坐错了,那个座位是我的。”
这位女士没有开口讲话,坐在她右手边的另一位女士接话道:“你可不可以坐到走廊那边的第3个坐位上,我们换一下,我们两个是一起的,想要挨着坐!”她用眼睛看向了一个对面人比较多的位子。
“对不起,不可以,这个靠近窗户的位子是我专门选的。”我的回答非常客气且不容商量。

是的,我照顾到了自己的感受,我虽然到了30多岁的年纪才做到了这一点,但仍然值得庆幸。因为在这之前的好多年,我一直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违心地做着许多自己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那天,我已经处理了很多事情,我很累,我要出远门,我需要安静,我想要看着窗户外面的风景,以便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我还可能会靠着窗户构思一篇文稿,我不希望被打扰……
我不能为了给别人提供并不是十分必要的方便,而委屈自己,放弃自己选定的位置,而坐到一个靠近走廊且人多拥挤的坐位。
当然,如果我是另一种状态,心情很好、很轻松,只是出去游玩,对于我来说坐在哪里都无所谓。那么,我也许会很乐意做一件好事,把这个靠窗的位置让给她。
这种情况下,我心里是有满满的爱和温暖的,我可以把这种力量给到别人,但是,如果我本身是疲惫不堪的,那么就先照顾好自己吧。

(二)原生家庭的印记
从前的我,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担心自己那样做,会被人指责说:“你好自私啊,这么小的一件事情都不能同意。”
(说这话的人理直气壮,而事实上真正自私的却是他们,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用道德绑架别人,要求别人妥协。而关于这一点,我过去并不明了。)
我想要得到别人正面、友好的评价,受到别人的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这位女士真是太大方、太善良了,她愿意委屈自己,给我们提供方便。”
我甚至会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做法,亲手损毁自己的利益,去刻意讨好他们,使自己看上去更大方、更友善、更无私。

我的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了外界或者说别人的评价之上,我害怕自己不同意,可能会受到他们的言语攻击。
如果别人说我自私、说我不够善良,我真的就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真的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够好的人。这种感觉会令我十分痛苦。
我完全不知道在某些时候,有些人恰恰是利用了我的这一心理,把他们的便利与舒适建立在了我的痛苦之上。

更为严重的是,我这样做其实心里非常难过,但是却要压抑着自己的感受,表现出十分乐意的样子。
我的内在其实是有一些缺失的,我渴望得到爱,却给不到自己爱,也无法真正给到别人爱,因为我的内在没有力量,我其实是在塑造一个假的自我。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真自我”和“假自我”概念。&“真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的,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假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是以他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的,一旦感到自己的行为令他人失望,自我价值感便降到极低。

(三)追根溯源
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谦让,因为我是姐姐,父母给我们准备的任何东西,我都会非常自觉地让弟弟妹妹们先挑,我拿最后剩下的那一个,到了我手里的永远是最小个儿的苹果、最小块儿的蛋糕、最小份儿的零食……
我当时似乎心甘情愿,我很爱他们,作为一个姐姐,我很享受自己可以为家庭、为弟妹们做点儿什么。
但是,现在回溯起来,这种家庭教育还是对我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我可能存在迎合父母的心理,会为了在父母面前展现自己乖巧懂事的一面,为了得到父母在客人来家里做客时的一句夸奖,“我们大女儿是最懂事的一个,她从来都是让着弟弟妹妹”,而刻意去这样表现。

另一方面,我内心可能也很想要那个最大最好的,却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想法,从来没有表达过。
固然,在多子女家庭,谦让与分享是一种值得称颂的美德,但是长久的压抑,让我的自我价值感极低,我学会了如何讨好父母,让他们开心,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我也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放弃了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一信念的权利,认定了自己本就配不上最好的。
直到多年以后进入职场,我都不懂得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我总是那个在工作中最拼命、付出最多,却得到最少的一个人。
我习惯了默默耕耘,最后却把成果拱手让给别人。然后,却又委屈地躲在没人的角落里痛苦地挣扎、流泪,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黑洞,却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从小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我们从小便知道分享、谦让是非常美好的品格。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4岁的孔融当时让梨是出自本心,还是为了得到大人的夸奖、爱与关注,而违心地让。
如果是出于本心,便无可厚非。如果只是为了讨好或者得到大人的夸奖,而克制住自我的需求,那么他的自我已经被绑架了,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被我们奉作教子经典,被无数父母生搬硬套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懂得结合实际的情形来区别对待,不懂得了解孩子的感受、体察孩子的内心,以至于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爱自己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委屈自己,对自己的正常需求不压抑、不掩饰。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爱的人,是很难真正学会去爱别人的。一个人只有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值得珍惜的,才能真正学会爱别人。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要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相信自己配得上最好的爱,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那么,当孩子的内在得到满足,学会了爱自己,才能带着喜悦真正给到别人爱,真正地学会分享与回馈。
而不必在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里,都戴着虚假的面具,在深不见底的黑洞里挣扎。假使能够获得自我成长倒还好,如果不能,这一生都只能无奈地在唯唯诺诺的叹息中度过了!
您好!我是百合妈妈,80后职场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每日与您分享我在育儿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成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赞赏!您有什么育儿的心得与体会,也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