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发生的几件“怪事”,告诉我们什么是高级的教育智慧

文 / 妈咪知道
2019-12-29 00:41

来源 | 小步在家早教(ID:xiaostep121)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近几年网络上各种照片、文章、视频,把日本的教育传得神乎其神。

记得当时火遍朋友圈的“跳箱”视频吗?再重现一下。

一名幼儿园小男孩正在挑战跳箱,但挑战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同学们见状都纷纷向前将男孩给围住,一同大声喊出口号,给他勇气和鼓励。

神奇的是,男孩在收到小伙伴的鼓励后,竟然一举跳过比他身高高出很多的跳箱!现场掌声雷动。

你看了视频就知道,超燃超热血的!

还有那个我看了几乎流泪的“滑步车比赛”视频,估计大多数家长应该都看到过。

这个小盆友从最开始的倒数,一步步追到了第一名……真的让人热血沸腾!

还有那些我们经常看到背着大包小包去上学的独立宝宝,三九严寒里的短裤短裙、整齐摆放的拖鞋……

早已有很多家长对日本的教育心驰神往。

正巧前段时间,我跟随一个研学团走访了日本几家幼儿园,亲身体验了一把传说中的日本早期教育,有很多心得感受想跟爱学习的家长们分享一下~

我参观的是一家在京都当地非常有名的认定儿童园。什么是认定儿童园?在日本学前教育有3种模式:保育园、幼稚园、认定儿童园。认定儿童园,是日本2006年开始的一种新型幼儿园教育体制,一方面是希望补救保育园幼儿园整体资源不足,另外一方面是试图探索一种“保教合一”新型教育机构形式。什么是“保教合一”呢?简单来说就是,保育园只有保育,就是“看孩子”;幼稚园只教不带孩子;认定儿童园是从0岁到6岁,又“看孩子”又“教孩子”,所以叫“保教合一”。

PS:由于园方要求本文不出现幼儿园具体信息,且不能有孩子脸部露出,所以必要时图片会打码。这家儿童园非常低调不希望被过多打扰,这点让我非常欣赏,据领队小姐姐说,一些网红日本幼儿园已经把接待参观做成了生意,连卖门票带卖周边,真的拿自己当旅游景点了……

1

没有炫酷的设备,出人意料的质朴

在科技发达的日本,全球最自动化的国家,这所儿童园保持着难得的质朴。

不算大的教室,屋顶转头电风扇,褪色的实木桌椅,简单得近乎简陋的木制积木,让我一时很难相信这就是当地最好的儿童园。

在我们参观时,3岁以下的宝宝在充气水池里玩水,这是每个夏天都会有的玩水时间。

其中有一个水池底部是斜坡,为了帮助那些怕水的宝宝一点一点去适应。

日本教育很注重和大自然玩耍,夏天玩水,冬天玩火(篝火),秋天玩沙玩土基本都是标配。

3岁以上的大宝宝则在二楼多功能教室中做晨会,内容是念经(这是家信仰佛教的儿童园)和为当天过生日的宝宝送祝福,过生日的小朋友会在胸前别一朵小花,这样这天里所有人见到他都会说“生日快乐!”

晨会结束后,孩子们稀里哗啦地下楼梯,楼梯口趴着一只毛色锃亮的大黑狗,它是副园长家的狗,十几岁了,每天都会跟着副园长一起来上班。

几乎每个孩子走过都会跟它打招呼或者去抱抱它,大黑狗安安静静甘之如饴。没有老师在旁边催促他们“要上课了别玩了”,在一旁观察的我只觉得岁月静好。

2

一根跳绳带来的感动

“猜猜这是什么?”老园长问,“这可是孩子们自己做的哟!”

见我们一行人面面相觑,老园长揭晓了答案:“这是孩子们的跳绳!”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真的是幼儿园孩子做的?好厉害啊!大亨6岁前好像连鞋带都系不好呢!

紧接着的第二个反应是:跳绳这种东西满大街都是,干嘛要自己做?大亨用的是质量非常好的塑料跳绳,有可爱的小青蛙手柄,还有计数功能。这种布条做的跳绳,怕是不太好跳吧。

没等我好奇发问,老园长就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

在日本,人们生活节奏快,科技发达,只要花钱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所以孩子们会错过很多成长的机会,我们不想让下一代忘记,每一样东西原本是怎么来的。

比起给孩子买玩具,我更愿意让他们为自己制作玩具。

做跳绳时,每个孩子会得到三根白色的10cm*3m的白布条,老师会提供五种颜色,让孩子挑选再自行染色,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色彩搭配,每个人的作品都不一样。

制作跳绳活动每年一次,从中班开始,孩子就要自己上手了。

当然第一次编麻花辫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每个中班的孩子都会分配一名大班的学长。有经验的“老手”出马指导,但是学长的指导仅限于口头,不能自己上手。

有的大班孩子会嫌中班孩子手慢而自己上手帮忙,老师看到后都会让他们拆掉重来。

这种互助设计真的精妙,对于中班孩子,既坚持让他们自己动手独立操作,又给他们帮助引导,不至无助和挫败,中班的孩子会努力学会其中的要领,因为一年后他们也要教学弟学妹们呢。

而对于大班的孩子,指导别人会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牢固,只允许口头上的交流更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直接上手会被老师拆掉的。

小班(3岁)孩子的跳绳则是大班孩子帮他们做的,当然小班宝宝可不能闲着,他们的工作是抻着布条打下手。

从孩子3岁开始,一条跳绳是看着哥哥姐姐为自己做的,一条是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完成的,一条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全程没有老师的帮忙,孩子们从旁观者变成学习者,再变成指导者,三条跳绳见证着成长。这样的学习过程虽然跨越三年进展缓慢,但我只想说这真是棒极了!

3

他们居然让孩子拿危险的“针”!

除了跳绳,我们还看到了孩子们自己手工缝的小布袋,用来装玩具。

园长说:

这都是孩子一针一线缝的,有些孩子因为精细动作不太好,把线穿过针眼要一个小时,而老师就会耐心地等一个小时。

最终,每个孩子都会成功的。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我。

只要你给孩子时间,他们就一定能做得好,经历一遍遍失败一遍遍重来,终于成功的心情一定是振奋的,让孩子更加自信的。

而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等孩子一个小时?恐怕五分钟都到不了,大人就会急着抢过来“帮忙”了……更何况,我相信绝大多数爸爸妈妈是不会给学龄前的孩子用针线的,因为那实在是太“危险”了。

我们也不由得好奇发问:“四五岁的孩子真的能用针线么?不会扎到么?”

“当然会被扎到。”

“那家长不会闹么?”这个问题一出口,我们都觉得好像有点丢人。

老园长一脸茫然地萌笑说:

不会啊,学走路就会摔跤,学用针线就会扎手,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么?

我们前些天让孩子们自己做饭时,有个孩子不小心被刀子割伤了手,家长也很理解,因为这就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啊

是啊!人生的公平恐怕就是,小时候不摔小跟头,长大就要摔大跟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让孩子受一点伤”已经成为考核幼儿园的硬性标准了(当然虐童事件除外)。我们的确应该反思,为什么“别国的孩子已经在玩那个,而我们却还在担心这个”。

4

“残疾”孩子可以和正常孩子一起上课

参观期间,我们还看到一些发展明显有障碍的孩子,有些是心智上的落后,有些是身体的不足,于是,我们聊到了“融合教育”。很多时候,残疾、自闭症、智力障碍儿童是很难被社会正常接纳的,很多人认为特殊儿童就应该待在特殊机构中。

在这家儿童园,特殊孩子和大家在一起上课和玩耍。让人感动的是,孩子们有着某种天然伟大的接纳能力,一切大人们认为的矛盾,都只是认为而已。

园长给我们举了个例子:

有一年我们办运动会,当时有一名孩子有比较严重的身体障碍,5岁了还不会走路,只能爬。

老师也非常想让这个孩子参加运动会,但是又发愁不知道怎么帮助他。我就让老师们去问问孩子们的意见.

没想到孩子说:他虽然不能跑步,但是我们都会爬啊,为什么我们不在运动会上比赛爬呢,这样我们就都能参加比赛了。

当我们提到特殊人群,我们总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追上正常人的水平,帮着他逼着他也要去够到正常的那条线,以为只有那样才会被社会接纳。

但这只是成年人的想法,而孩子会和我们相反,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接纳。

听到这我感动得眼眶发酸喉咙哽咽,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挂在嘴上的都是爱与尊重,都是无条件接纳。

这些字眼都高高在上,仿佛是每个做父母的一辈子修炼的目标,但在这样一个看起来完全不起眼的日本儿童园中,我在一个个细节中看到了爱与尊重。

5

什么才是“高级”的教育?

可惜篇幅有限,还有太多的细节没有说完。

比如我了解到这所儿童园没有一个地方贴了海绵防撞角,他们相信即使再小的孩子也可以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让世界适应他们。

我了解到,为了让学步期的宝宝锻炼大运动,他们用心地将1-2岁的班级放在二楼,为的是让孩子可以多次爬上爬下。

我还了解到,在这里2岁以后的孩子上午就没有间点吃了(早饭和午饭中间那顿),为了让孩子感觉到饿,这样就会好好吃饭了。

每一点都让我觉得,嗯,这真的很日本!

如果让我找一个词来概括这家儿童园,我能想到的就是“高级”两个字,当然不是硬件上的高级。这里简朴而不简单,看似随意却处处都有先进理念,不教而教,才是高级的教育智慧

让我感叹的是:好的教育理念无论源自哪里,内核部分都是相通的。

写在最后:

提到“日本”,作为一名中国人,心中难免会涌起一些特殊的情结。

但我想说,从九十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始担忧——日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在几十年后将让日本的竞争力远超中国。

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至少从我对于早教的研究与这次游学的经历来看,日本早教中的诸多优点,的确令人钦佩。

但本文中对日本教育的赞扬,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一切都是好的,在这次访问中我也一样看到了日本家庭的教育焦虑,父亲的角色缺失,保育老师招聘难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且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并不是在中国就完全没有。

既然是访问学习,自然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争高下,毕竟国情不同,文化不同,不用照搬也不必妄自菲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步在家早教(ID:xiaostep121 ),荣获新浪2018妈妈信赖早教品牌奖,968万父母的选择,每天10分钟,在家做早教,养出聪明宝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