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给情绪火上浇油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日跟朋友一起去逛超市,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一个看起来差不多6岁的小男孩,指着一个玩具跟妈妈说他想要买,但是妈妈没有给他买,于是小男孩开始哭了,一开始妈妈还是很温和地哄着孩子,对孩子说:"家里已经有了,你还要买。现在先不买了,我回家玩,家里有的。"后来孩子还是越哭越厉害,这位妈妈明显已经失去耐心了,于是加大自己的音量,开始吼孩子,甚至打孩子,于是孩子哭闹得更加厉害了,这位妈妈后来又软言细语地哄孩子,才好不容易让孩子安静下来,但是孩子并没有完全止住哭腔。

跟朋友一起目睹了这样的情况,朋友说:"这位妈妈软硬兼施,还不能够让孩子快速恢复好的心情。最后还是用轻声哄才能让孩子安静一些,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更加注重用温柔的方式才能与孩子有'共情'。"听完朋友的话,我认为,要想与哭闹的孩子"共情",并不仅仅是温柔的话语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共情"错了,反而会给孩子的情绪火上浇油。
"共情"用错方法只会让孩子越哭闹越厉害
1、 忽略孩子哭闹的原因导致"共情"错误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会想尽方法让孩子安静下来,这时候家长想的更多是方法,而不是原因,这就导致了家长会很大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哭闹的原因,只是一味地追求"共情"。孩子哭闹的原因很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原因,才能追根溯源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孩子哭了,为什么哭,哭的程度是什么样,这些都是作为父母需要了解清楚的,通过原因来分析孩子的情绪,从而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更加的效果。
2、 温柔以待与过分"共情"并不能让孩子平静
面对孩子的大声哭闹,父母以为用温和的话语就可以让其平静下来,认为温柔以待就可以达到"共情",这其实是片面的。温柔以待的方式如果把握不好度,会造成过度"共情",容易让孩子产生宠溺的错觉,认为继续哭闹就会让父母心软,这时会使得孩子的情绪更加强烈,更加难以控制。因此,一直温柔以待也不是一种"共情"的有效手段。

3、 不切实际的、不合理的话不能达到"共情"的效果
孩子哭闹长时间哭闹,父母没辙的时候就可能会说:"别哭啦,不哭我就给你变一个月亮。"或者"你现在不哭我就给你买一个比我们的房子还大的飞机。",又或者"现在不哭,妈妈下个月就带你去看大熊猫、大老虎。",等等。父母总是会这样承诺孩子,但是有一些承诺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也是不合理的。这时候孩子或许会安静下来,但是说过的承诺没有实现,下一次孩子哭闹在用同样的方法,孩子反而会更加苦恼,更加情绪激动。没有办法实现的事情,在孩子眼里是一种神奇的期待,但是父母在提出承诺的时候要让这些承诺在合理范围内,并且真正实现承诺,才能够有效安抚孩子情绪。
4、 很多家长认为"共情"是永远正确的方法。
面对孩子哭闹,有些家长认为不打骂,不呵责,只是一直安慰孩子,哄孩子,达到"共情"就对了,其实这也是片面的。如果只是"共情"的话,达到的效果是短暂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并不能解决孩子长期哭闹的问题。情和理,都要贯彻到位,才能达到长期的效果。"共情"在情绪上让孩子平静下来,而适度说理可以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一直哭闹,从而避免下一次的情绪失控。

家长为什么要坚持正确"共情"
1、"共情"错误会导致孩子第二次情绪失控
上面提到的超市里哭闹的孩子,正是因为妈妈大声呵责之后才出现第二次情绪失控,这就是没有用对"共情"方法的结果。如果孩子哭闹,家长只会在一旁说:"玩具家里都有了,我们不买了","你快点安静,不能再哭了,再哭是不行的哦",那只会加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更加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哭闹的更厉害,造成第二次情绪失控,这时候就很难再快速安抚的情绪了。
2、 正确"共情"可以很快安抚孩子的情绪
为什么要"共情",因为"共情"可以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心里,明白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安慰。"共情"的目的是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为他们的情绪找到出口。我们不能把"共情"当做一种工具,以能不能缩短孩子哭闹的时间来衡量共情的成败,则会让我们失去真诚的态度。利用好"共情",让孩子的情绪真正平静下来。

如何正确有效"共情"
1、正确"共情",要首先接纳孩子的哭闹,认同孩子的情绪
共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白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孩子哭闹,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这种接纳不代表一定要认可他们的行为。只是我们要更好的解决问题,就要明白原因所在,也就是要明白孩子的内心的真正想法和需求。所以,共情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之后,孩子已经可以开始接受我们话语的安慰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进入相对理性的说理环节,接着还要让孩子独自思考问题的原因与怎样解决,引导孩子做出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共情上,这样只会夸大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可怜从而越发脆弱。
2、 走进孩子的心里,识别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
"共情"时,要走进孩子的心里,跟孩子做深层次的交流。我们可以用一些细微的问题,比如"你刚刚是在想什么呀?""你为什么要买这个玩具呀?""你刚刚这么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用温柔的话来问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究孩子哭闹的原因,识别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孩子有时候只是对某种物品存在一种新鲜感,所以会想要拥有,如果孩子表达了这样的原因,那么家长可以通过用孩子的语言来告诉孩子关于新鲜感的话题,告诉孩子道理,孩子明白了,自然也会不会有下次哭闹了。

3、 细节动作让孩子更容易平静下来
"共情"不仅仅是通过温柔的语言上来达到效果的,还有动作上的。当孩子因为疼痛大哭时,父母可以拥抱一下孩子,为孩子摸一摸、揉一揉,亲一下孩子的额头或者疼痛的地方,或者抹一下孩子的眼泪,自己再演示一遍孩子刚刚的动作,告诉孩子,你自己也感受了一下疼。这时候孩子会感受到有父母的在身边,有父母的安慰,父母在这个时候再说一下理,就可以慢慢让孩子平复心情了。紧接着就可以引导孩子慢慢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共情"的目的就达到了,问题也解决了。
4、 通过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来找准"共情"的方法
孩子哭闹,肯定还是觉得委屈、生气,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只是想着让孩子平复心情,要关心孩子本身的心情。我们都知道,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会爆发,如果不爆发就会难受,那么用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孩子哭闹,我们要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哭闹,让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语言或者动作的指引,可以轻轻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难过,可能还觉得有点委屈呢,这些妈妈都知道的呀,那你现在哭着哭着就不难过了,哭完我们就不能哭了哦。"或者"刚刚我也感受到你的痛啦,你可以这样用手按着这里,轻轻的摸,告诉它让它不能再痛了哦"。家长通过一些语言和动作和引导,让孩子释放情绪,继而转移孩子的视线,才能够逐渐让孩子心情得到平复。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