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儿养成"小偷",屡教不改宝妈绝望,育儿有那么复杂吗?

文 / 枝妈育儿说
2019-12-30 00:34

现今社会有,"歪曲"后的穷养富养理论依旧在很多家长之间"横行",有不少家长仍然相信穷养儿子富养女是指物质方面

最近已经陆陆续续有一些声音,表达出对这些穷养富养理论的反对,而这些反对确实是由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而产生的,有不少孩子,因为家长选择了"错误的"穷养或者富养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他们的人生变得一团糟

最近就有这样一件令人唏嘘感叹的事情发生——一位宝妈穷养自己的儿子,却把孩子"教成"了小偷

宝妈第一次发现儿子偷东西是在超市里,他从兜里拿出了自己明明没有买的商品,宝妈在尴尬状况下,没有说儿子什么,赶紧买下商品带着儿子回家,在家里好好和儿子谈论了偷窃的行为。

宝妈本以为这样儿子下回就不会再犯错了,可是没想到有一天儿子从外面回来,从兜里掏出了两根自己从来没有给他买过的笔。

儿子的盗窃行为让宝妈非常崩溃,孩子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这让她想到自己平时对孩子太过苛刻经常拒绝满足孩子的要求

宝妈平日里教育儿子的时候,一直秉承的是穷养的理论,她认为养儿子就要让儿子懂得坚强不娇气,所以儿子想要零食玩具的时候,她多数时候会拒绝

本以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儿子养出坚韧的性格,可是没想到却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小偷"。

其实现在有很多家长都是使用了"错误的"教育理论,将穷养富养的理论完全歪曲成了错误的观点,过度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忽略了孩子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教育,才导致了一个个孩子向着"坏孩子"方向发展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穷养富养论?又应该怎样将这个理论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别着急,做好这几样,家长完全不用担心这些教育理论会引发什么"后遗症"。


①做家长要明白,孩子什么样的要求不要答应?什么样的要求该答应?合理应对孩子的需求。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明白"穷富"的生活规划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不是一味地对孩子的生活需求说"不"。

有个宝妈在这方面就比较糊涂,孩子上美术课需要彩笔,宝妈给买了12色之后,孩子发现上课时自己想要的画不出来,需要更多的颜色。

宝妈听到孩子的请求后立刻拒绝了,结果孩子只能看着同学画出好看的作业得高分,自己只能拿着简陋的图画交作业。


"穷养"是节俭但并不是"损害尊严地活着",家长要懂得满足孩子生活和学习必要的需求,但也要教会孩子何为节俭。像买彩笔这件事,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商店,教孩子对比各种品牌和颜色数量,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这个过程就是"穷"

"富养"更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孩子的衣食住行上"砸"钱是没有意义的,培养娃的"富"是要让娃懂得分辨昂贵物品下的实质

名牌商品、奢侈品、豪车、别墅,这些东西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人格上的完善和成熟,只是把他们年龄不能理解的商品拿来让他们更加迷惑罢了。富养孩子,更不是让他们凭借着自己"有了见识"之后对普通生活充满优越感而"找茬"。


②穷养孩子,不等于剥夺孩子的眼界;富养孩子,不等于助长孩子的浮躁。

穷养娃,"穷"代表了节俭和质朴,也代表着"注重务实",而并非"穷得限制想象力"。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奢侈,目的是让孩子静下心来研究事物的本质,但也要让孩子有机会"见识这个世界"。

富养孩子,是培养孩子的眼界和见识,让孩子的思想变得丰富拓展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懂得欣赏美,拔高孩子的人生高度

"买买买"是没有意义的,单纯的"宠溺"只会把孩子养成骄纵的"小公主"。


③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会尝试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家长要及时纠正,但不可矫枉过正。

在此次事件中,宝妈最崩溃的就是因为自己的"穷养",导致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滋生了盗窃的念头并且多次付出行动。

其实我们正常长大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多多少少也会进行偷窃的行为,这是绝大多数孩子成长必走的路线,这不代表孩子"学坏了"

孩子们进行偷窃行为绝大多数是因为随着自己的成长,接收到很多新鲜事物和信息,这会让他们"什么都想要"一时的新鲜感和冲动让他们产生偷窃的心理。

家长应当理性面对和引导孩子的这种需求冲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分清楚"产生需求"与"付出行动"之间的"性质变化",让他们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