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走开孩子就大哭?想让孩子懂客体永恒性,可用陌生情境法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不久有位家长来稿说自己带着孩子出去总会发生一件事情,无论是出门的路上还是是去到外面,孩子在自己身边的时候都表现的很乖,活泼开朗特别招人喜欢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妈妈一离开孩子,或者去厨房那里忙活的时候,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起来,跟呆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甚至当自己去拿个东西暂时离开一下下孩子也会闹得不行。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许多妈妈对于这种类似的情况都不少见了,甚至也有一些妈妈正在经历着也,为了让孩子不哭不闹,只能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让自己永远都存在于孩子的视线范围当中。但是许多家长都会觉得,这样带孩子其实很累,为什么孩子会如此黏人,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适应妈妈的离开呢?

孩子不愿意一个呆着,这种分离焦虑其实是"心理未断乳"
什么是"心理断乳"?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着能够自我独立,同时也会希望能够离开父母的怀抱,是一种有着自己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的感觉的时候,但是不得不陷入一种不能忽视对于爸爸妈妈的依恋的矛盾。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渴望自己独立解决,但是又想要父母的帮忙。
自孩子一出生开始就跟爸爸妈妈一直呆在一起的孩子容易对父母的分离产生分离焦虑。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在与孩子的亲密交往和互动当中,产生了安全感和依赖感,当孩子遭遇挫折而感到紧张害怕时,就会下意识会寻找自己的家长,从而获得安全感。假如当孩子处于"心理未断乳"时期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一个陌生的没有家长的环境会导致孩子不适应,从而使得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3~4岁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有自己表达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处在非常脆弱的境界。"心理断乳期"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心理断乳期"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作为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那么这样子就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入歧途,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什么是客体永恒性?是让孩子独立而富有安全感的存在
客体永恒性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客体永恒性,即指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比如当一件东西不在孩子的实现的范围的时候,孩子仍然对这件物体保持信任,相信这个东西并没有离开,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

假如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东西熟悉的东西不见了甚至是自己的妈妈不见了的话,这时候孩子没有懂得客体永恒性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将不见的物品、人就当作消失不见了,这时候孩子就会对这个情况感到没有安全感,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使孩子的情绪波动很大,孩子认为自己的熟悉的人或物突然消失不见的话,孩子就很容易陷入慌乱感到很担心、很慌忙、很自责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注意,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
假如不懂得"客体永恒性",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
1.导致孩子无法学会自立
假如当妈妈将孩子送去上学的时候,有些孩子可以做到安安静静的的去到学校,甚至会不哭不闹,但是有些孩子因为离开了妈妈而大哭大闹。他们害怕面对家长的离开,当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在孩子内心深处中的负面情绪和一些抵触的情绪会无限的放大,导致孩子无法学会自我独立。

2.会让孩子变得性格懦弱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父母的存在产生了许多的依赖,,对爸爸妈妈产生依恋,因此会让孩子失去做决定的能力,缺乏生活的经验、也不可以独立的去自己解决处理一些问题,没有了爸爸妈妈什么东西都不会。渐渐的,也会养成孩子的懦弱的性格,做什么事情都会依赖父母,性格懦弱。
3.会因为亲人的远离而心态崩塌
面对至亲突然离开自己的身边,由于想念、不安等原因,孩子会出现情绪波动这很正常,但如果孩子此时的情绪会特别严重,甚至大哭大闹的情况久久不能平复的话就会比较严重了。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虽然陪伴孩子很重要,但也要让他们学会独处的能力。
想让孩子懂客体永恒性,可用陌生情境法让孩子对分离逐渐适应
孩子一出生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最亲近的人,从小到大都是由妈妈带大的,对妈妈有着很强烈的依赖性,作为妈妈更是将自己的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的成长上。久而久之,在孩子与母亲的朝夕相处之中,孩子对妈妈产生了,与此同时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也可以从妈妈那里获取一定的安全感,当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分离焦虑"。针对这个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去运用"陌生情境法"来让孩子在分离的时候渐渐适应。

陌生情境分离法由玛丽·爱因斯沃斯所设计,它的作用主要是能够让孩子和妈妈能够做到暂时性的分离,以及相互重聚的情况。假如有些妈妈在孩子成长到一定时候之后,妈妈想要重新去参加到工作当中,那么建议家长使用陌生情境法来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
当妈妈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这时候进来孩子不认识的人来跟妈妈聊天,这时候妈妈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对陌生人的反应。这时妈妈找机会离开房间,于是这个房间里面只留下孩子和哪个陌生人,假如妈妈的离开令孩子大哭打闹,那么这时候陌生人应该要去安慰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与此同时妈妈可以重新回到房间,安慰孩子和孩子交流,接下来陌生人离开。
通过陌生情境法让孩子慢慢的去适应陌生人的存在以及适应陌生的环境,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去适应妈妈暂时性的离开,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慢慢适应妈妈相对比较长时间的离开了。

除此之外,在对孩子进行分离的时候,不要通过撒谎去欺骗孩子,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大哭大闹就骗孩子说:"你不要哭,我马上就可以就回来了,我没走,我真的没有离开你。"但是事实上,你本人其实是离开了孩子,当孩子知道你在骗他的话,就会让化妆更加没有安全感,甚至会以为妈妈是不是不要自己了而产生不良情绪。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