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随孩子去,初中再学习还来得及”,读懂路径依赖,就不同了

文 / 媛妈育儿日记
2020-01-02 08:18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平常都辅导孩子作业的我们,因为有一天都加班到很晚,便嘱咐孩子自己安排时间。结果晚上到家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作业刚从书包拿出来,没动几笔。

后来一问才知道,孩子原本想吃完饭看10分钟电视就写作业,可没控制住自己,愣是看了两小时。接下来又是上厕所,又是收拾的,又过了半小时才出现了上述这幕。

很明显,缺乏了我们的监督,孩子很快就把自己的时间完全搞乱了。

后来为这件事情,我认真地反思了,才想到也许是因为我们平时给孩子辅导作业从不缺席,帮他安排好了一切时间,这才让他产生依赖,因此自己在家时完全把握不好时间。

再后来,我了解到一个概念叫路径依赖。才明白我们和孩子自己,可能都掉入了心理陷阱之中。

01何为“路径依赖”?

百科上对路径依赖是这样解释的:

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技术还是制度演变,都存在一种类似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到某一路径之后就会产生依赖,受到惯性的作用,不断自我强化,再也无法轻易走出这条路。

比较经典的事例是,铁路的两条铁轨之间标准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这是根据电车的轮距标准设计的。

那么,电车的轮距标准又从何而来呢?

事实上,造电车的人最开始是造马车的,而这个标准是从马车的轮距标准上套用过来的。

那么,马车又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标准呢?

再往前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整个欧洲的长途老路,最开始都是古罗马人为军队特地铺设的,因此道路的宽度要根据罗马战车而定。

而最开始的罗马战车由两匹马拉,也就是说,轮距的宽度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即4英尺又8.5英寸。

但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只有这些吗?

不然,事实上,火箭助推器的宽度和铁轨的宽度也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推进器制造好之后,要通过火车进行运送,路途中要经过很多隧道,其宽度仅仅比火车轨道宽一点点,因而助推器的宽度受限于铁轨的宽度。

谁能想到2000年前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最终会决定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助推器呢?这就是路径依赖的魔力。

自己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这样的现象很常见。

就像一直在胶片领域占垄断地位的柯达,以及90年代在全球位列第一市场份额的诺基亚,到最后破产,都有路径依赖的原因。

事实上,打败柯达的数码相机是由柯达自己研发出来的,打败诺基亚的智能手机也是他自己在2000年开发出来的。

只是由于他们都习惯了原来产业带来的丰厚利润,因此无法放弃原有业务,在新的业务上做投资,于是逐渐被挤掉了。

02路径依赖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很明显,就像我自己的例子一样。当孩子习惯了被父母辅导作业,自己也就懒散了,一旦失去外界的推力就不知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喝水,妈妈给他拿的是玻璃杯,从此以后他想喝水的时候也会下意识用玻璃杯;如果正好身边没有杯子,妈妈给他拿了碗,孩子多半以后也会习惯用碗喝水。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认为“小学知识不多,随孩子去,初中再学习还来得及”的理念站不住脚的缘故。并不在于基础没打好,而是孩子习惯了懒散,等学习压力突然增大,他们就承受不住了。

还有很多父母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会跟他说:“你写一个小时作业,就可以看一会儿电视。”

长期坚持下来,他就会把写作业和看电视绑定在一起,之后学业变得繁重,没有时间看电视反而不乐意了。

有此类想法的家长,如果读懂了路径依赖,就完全不同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惯性,一开始让孩子习惯了松散宽松,到最后想严格也严格不起来,反而会让他们变得叛逆厌学。

事实上,孩子现在的所有行为都写在以往他的路径依赖里了。

■美国学者特尔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追踪了美国的1500名儿童,当时这些孩子的平均年龄只有7岁,但平均智商却高达130。

理论上,这些孩子的成就应该都差不多,但他们成年之后,特尔曼把其中有成就的20%和没成就的20%做对比,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学习习惯、进取精神以及顽强的毅力,而这些都来源于路径依赖的不断强化。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孩子习惯每天睡前预习第二天的文章,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感觉很棒,之后取得了小节测验的高分,被老师夸奖,这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强化——我学习很好,于是学习真的变得越来越好。

相反,当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学渣的时候,他的人生基本也走不出这条路径了。

03父母如何利用路径依赖?

1)关注一件事的第一次

父母对孩子人生中很多第一次发生行为的反应,会给他们先入为主的感觉。

比如第一次为了得到心仪的玩具,故意发脾气,躺在地上打滚得逞,他们就会认为这种方式是有效的,而后得寸进尺,一遍又一遍地利用。

如果第一次孩子做出这种反应的时候,父母就给了他们迎头一击。告诉他们不买就是不买,再怎么撒泼也没用,孩子也会理解到这并不是一种有效行为。

应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同样如此,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并试着培养他的自信心,才能让他潜意识中觉得自己很棒。

2)对习惯的影响

孩子在生活中会存在各种习惯,其中有好有坏,都有路径依赖带来的惯性作用。因此,父母可以借助这个概念来帮孩子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比如提高坏习惯的实现难度,以及降低好习惯的实现难度。

就像孩子坐到凳子上,刚写不到5分钟作业,就开始转笔、玩橡皮、上厕所。父母可以给他相对硬性的规定,或降低周围的干扰。

又比如想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就可以充分考虑到他的感受,使用一些可爱或带有香气的牙膏,以及每天自己刷牙时都提醒一遍孩子。

3)鼓励培养自信心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学习也好,生活技能也好,要想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自愿变得更好,就要让他发自内心地相信“我本来就很棒”。

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关注孩子的行为细节,并给予适当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心。

好比孩子一步步形成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看见孩子主动去洗手间刷牙,就可以夸他:“今天不用妈妈提醒,就记得刷牙,你的这种积极性很好,宝宝长大了呀!”

当然,鼓励也有技巧,一定要避开那些常见的坑。

比如不能孩子每做出一点小成就,就夸他,这些低能力的行为夸赞多了,孩子就不容易进步,鼓励的标准也应该逐步提高才是。

另外,在夸奖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夸赞他具体的品质,而不是笼统地说“你好棒”。

否则,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可能不是自信的,而是自负的了。

总的来说,路径依赖对孩子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都不可小觑,但父母可以利用这种惯性,试着把孩子往好的那条路径上引导。

走上某条路之后,孩子自己就能找清方向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