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真娃真事,聊聊养娃基本面
这两天开车上班的路上,贝妈在听罗振宇的跨年演讲的录播,里面频繁地提到一个词叫做「基本面」。这个词特别好,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点亮。整体的大环境有基本面,工作的布局有基本面,养娃教育是不是也有基本面?
今天分享三个小故事,聊聊我心中的养娃基本面。
故事一
跨年夜活动的捣蛋女孩跨年夜晚上,我会在早教中心做公益音乐绘本沙龙。在我们就快开始的时候,进来了一对爸妈带着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活动是预报名限定人数的,但我看小女孩拼命拉着想进来玩儿我就邀请爸妈临时加入了我们的绘本活动。
这个绘本沙龙已经做过好多期了,都是2-3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平时是怎样教养的,放在孩子群中一目了然。
活动刚刚开始就让我大跌眼镜。小女孩对于基本的规则意识完全是没有感受的,肆无忌惮大笑大闹,随性地跑到中间跳来跳去,几度差点踩到后面的小孩。妈妈有些尴尬地轻声拉住说,“轻一点,不可以。”无效。
再看一下身后的那位爸爸,全程低头看手机。活动过半,小女孩看上了台上的鸡蛋,妈妈继续尴尬阻止,但语气和眼神无一传达「你绝对不可以」的信息,小女孩完全无视。
你以为只是孩子调皮?其实是孩子生活的环境中的规则指令混乱,完全没有设立边界意识。这对于3岁秩序敏感期和规则建立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糟糕的。
故事二
看上了小伙伴的手电筒元旦假期,我带贝爷和小伙伴妈妈相约去游乐园玩。车上,两个小兄弟嬉闹玩玩具。我们从本给小伙伴带了一辆玩具小汽车,小伙伴拿在手里开心地玩。
小伙伴把车上的一个小手电递给贝爷玩。玩了一路,一会儿照照嘴巴,一会儿照照天花板。临走时,贝爷盯着那个小手电特别想要,不舍得放。
小伙伴妈妈笑说,“没事的没事的,拿回去玩吧,我们家小手电还有好多呢!” 我礼貌地感谢了朋友的好意,转头对贝爷说,“小手电我们下次一起的时候还可以玩,但是绝对不可以带回家的,这个是别人心爱的玩具。”
今天如果看上了别人的小手电给了他,下次在别的地方看上了什么就还会再要。好东西多着呢,但孩子,你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故事三
带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假期在家补看电影《中国机长》,我拉着贝爷一起看。
他几度逃走说好害怕啊不想看,但转啊转又过来抱着我,自己捂着眼睛眯着一条缝偷看。“妈妈?后来他们平安降落了吗?” 电影结束看了,他开始兴奋昂扬地张罗起他的飞机玩具搭机场,说自己是小贝贝机长。然后出其不意地拿了一个桌面垃圾桶捂到我脸上说,“快呼吸!给你带上安全(氧气)面罩!”
除了给孩子看美好的童话故事,我觉得也要把现实中的残酷和英雄主义渗入到他们的头脑里,构成孩子的生活经验。
前段时间,一位百万粉丝育儿博主的育儿分享引起广泛争议。
故事的起因是她6岁的小女儿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于是按照事先的约定,她和先生带着其他孩子去了长隆,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在后来的一天里,6岁的小女孩一个人吃饭睡觉哭哭啼啼搞定作业,爸爸才折返回家把她接过去和大部队团聚。
微博上分享了这段个人教育经验后遭到了大范围的质疑,大家对于怎么可以把一个6岁小女孩一个人丢在家里的行为一边倒地不认可。后来,这位育儿博主本人也删帖道歉了。
在这个事件里,我是能理解这位博主的出发点的,她是一位对自己和孩子都要求非常严格的妈妈,她认为孩子没有履行承诺就必须杀鸡儆猴给到惩罚。
当然,这个惩罚的方式考虑到孩子的年纪和安全确实是不建议采纳,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是可以有更好的方式的。
比如,把孩子带到长隆,但是因为她没有完成作业,由一位大人牺牲游玩时间陪她在酒店完成了再出去玩(让孩子意识到,作为大人会因为教养不善一起为你没有履行承诺而付出代价)。
但是在我看来,这位育儿博主对于孩子规则和对自己承诺负责的严格与觉察,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
世界上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正确」的育儿方式,但是却有明显错误的。在孩子该立规矩的时候守不住原则就是其中之一。孩子的「教养」和「责任感」就是成长最重要的基本面,渗透在养育的微小点滴里。
在你们家,养娃的基本面是什么?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大家一起探讨。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