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多注意,孩子6岁前出现这5种行为一定要正确引导

文 / 积木宝贝成都中心
2020-01-06 00:28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有点任性、爱撒娇耍小性子是正常的,甚至有时候旁人觉得是“熊孩子”的行为,父母都一个劲的纵容,认为孩子还小,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实际上,有些不良行为父母一定要重视,万万不可忽视纵容。

今天积木宝贝就给大家总结了5个6岁以前的宝宝一定要注意的不良行为!

1

假装听不见父母讲话

当父母提醒宝宝收拾东西、不看电视、自己穿衣穿鞋时,有时候你会发现你说了一次、两次,但是宝宝装作没听见。这种时候,你就不能忽视宝宝的行为了。


这样的行为说明宝宝觉得大人的指令,可以等待,不需要关注家长的第一指令。如果纵容宝宝的这种行为,宝宝会变得控制欲强、目中无人。

改正策略

不要在离宝宝很远的地方说话,走到他面前,告诉他该干什么。


谈话时,让宝宝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爸爸。“,还可以轻抚宝宝的肩膀,叫宝宝的名字,然后告诉宝宝你的指令,如”关掉电视“。会有助于你吸引他的注意力,如果宝宝不听话,就告诉孩子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并适当的采取一些惩罚手段。

2

攻击性行为

当宝宝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难免会有闹矛盾冲突的时候,您可能会觉得小孩还小,打打闹闹正常。但是,一定不要忽视那些小小的攻击行为,比如推倒小朋友或者掐对方。这样的行为如果缺乏管教,当孩子成长到8岁左右,这些不良的攻击行为会成为习惯。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管教,传递的信息就是“伤害别人也是可以的”。


改正策略


家长应该正面的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打人时,立即将孩子拉到一边,好好告诉他:这样会弄伤别的小朋友,如果他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样?告诉他伤害别人的举动是不可以的。并且教导他生气时应该说什么,如果他再犯,就要适当的采取惩罚措施,直到孩子改正。


3

使小性子、翻白眼


你或许觉得宝宝年龄小,特别单纯,不会给你翻白眼,使小性子。但其实宝宝通常的举止行为都是模仿自大人,所以,如果有的家长生活当中有这些行为,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有这些行为的。


一些大人认为这只是宝宝一个阶段性的行为,不会去管教。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宝宝在将来入学后,会因为这个问题,无法与他人融洽的相处,难以交到朋友。


改正策略


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宝宝清楚他自己的行为。


家长可以告诉宝宝“不能这样翻白眼,这样会让妈妈觉得你不喜欢妈妈讲话,别的小朋友也会这样觉得,这样你就交不到朋友啦!”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改观,你可以在孩子有这样行为的时候,故意走开。或者告诉孩子“如果你这样的方式讲话,我听不见,如果你有礼貌的讲话,妈妈就能听见了。”



无视规则

在对宝宝的教育当中,要给宝宝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比如,宝宝已经可以自己拿取零食了,但是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的吃,而是要给宝宝讲清楚规则。吃的时候要给大人打招呼,吃的量是多少要有规定等等。如果没有父母良好的监督,那么孩子的纪律性就会变差,规则意识单薄。


改正策略


那么怎么样建立宝宝的规则意识呢?你可以在家里和宝宝一起制定家庭纪律,并经常和宝宝讨论这个问题。比如建立特定的行为时间段:吃零食的时间段可以按量拿取零食,但是超量了或者已经过了吃零食的时间段,就不能再吃了。再比如,规定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段,一旦过了这个时间段,就应该关掉电视不再看了。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规则意识、纪律性。



打断对话


宝宝有的时候会想要迫不及待地告诉你什么,或者问你问题,打断你跟别人的谈话。如果你纵容宝宝随意打断别人讲话,那么,就不会有助于宝宝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宝宝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独自打发时光。


这样会导致宝宝认为他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并且难以忍受挫败感。


改正策略


当你跟别人打电话,或者跟朋友聊天时,可以提前告诉宝宝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或者给宝宝安排好活动,比如给他一个新奇的玩具,让宝宝学会独自度过玩耍的时间。


如果宝宝还是在一直缠着你,你可以的制止宝宝,告诉宝宝先等待,结束电话或谈话后,告诉宝宝打断别人的谈话时不礼貌的。


宝宝的行为需要家长耐心但有原则的教导,千万不要随意的对孩子大发雷霆、打骂孩子,这样非但对教育孩子没有半分好处,还会极大的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孩子的心理成长。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原则与规矩,这样才能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让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