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十分在家早教:要保护而不是培养:关于孩子的专注力
文|七点十分在家早教
今天关于游戏力的推文,我们不说某一个游戏。
总跟大家聊要怎么跟孩子玩游戏,怎么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其实还有一点是一直想说的,那就是孩子的有些能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比如——专注力。
No.1
把时间交给孩子
大家可能给孩子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课程,自己也学习了许多如何培养孩子能力的知识。
我们恨不得每天跟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都是有意义的,有用的,都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益的。
但是,千万不要忘了,有时候,我们需要把时间交给孩子,让孩子去选择他们想做的事情,让他们自由地沉浸其中。

我家哥哥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一下子觉得他的时间不够用了。每天除了上学之外,自由时间就那么几个小时,还要做作业、复习、预习,再加上兴趣班,玩的时间比起幼儿园时锐减。
而妹妹的自由时间就显得特别多。
因为我要管哥哥的学业,经常无暇顾及陪妹妹玩。妹妹好动,在旁边摸摸这个动动那个,有时候就在屋子里来来回回地奔跑,嘴里自言自语。
我一度隐隐担心妹妹缺少“有效”的玩耍。

慢慢的,我发现,妹妹逐渐能自己一个人专注地玩一样东西玩好久,有些玩法是她自己发明出来的。
而当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那种专注的神情和状态,跟被我们带着玩时是不一样的,让人看了不忍打扰。
后来,我有意识地保护哥哥的自由时间,在他玩乐高、发明一些小实验,或者看课外书的时候不去打扰,尽量不去想他接下来还有什么任务需要去完成。
我发现,当能尽情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之后,他的情绪和状态都会好很多,在其他事情上也会更配合。
No.2
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需要独处的时间。
在独处的时间里,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玩具、玩法,可以不被打扰地玩。
这种时候,他们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去创造。

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容易打扰孩子的注意力了。
一句”宝宝,该吃饭了“,就会让孩子被迫放下手里的玩具。
走在路上,孩子为街边的某个事物停下了脚步,只看了两眼,就会被同行的大人拉走。
有时候,我们只是看见宝宝面前的一个小小的障碍,就忍不住出手相助。
殊不知,这些,都是对孩子专注力的破坏。

我有一个朋友,她对孩子的注意力的保护是我见过的极致。
她曾经因为女儿沉迷于公园里的一座雕塑,而陪女儿坐在一旁看两个小时。
普通人可能做不到这样,但可以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打扰。在开口叫孩子之前,先问自己一句”真的是必须让孩子放下手头的事情吗?“
No.3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即使是在我们陪孩子玩,带着孩子围绕一个主题玩的时候,也应该提醒自己放下家长身段,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在进行5分钟亲子游戏课的主题游戏时,当我们向宝宝介绍完游戏的玩法后,有许多阶段是不需要我们来主导的。
举一个最极端的情况,如果我们介绍完之后,宝宝直接表示不!想!玩!,跑了,干别的去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不妨就先放一放,看看宝宝想做什么。他一定是有更感兴趣的事情,才会对我们说的”不屑一顾“,又或者,他就是对我们介绍的游戏不感兴趣。
那么换个时间,换个说法,再看看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如果确实不能,放弃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玩的过程中,如果宝宝对规则提出异议,或者小宝宝就是不按规则来,让他指鼻子他却来抓你。
尝试引导不成,那就干脆改一改规则,他不是对抓你更感兴趣吗? 那就在他抓住你的时候假装摔倒,夸张大叫,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吧。
说不定玩上一会儿,等他来抓你的脸的时候,你大喊一声”啊!我的鼻子“,就又绕回原来的主题了。
陪宝宝玩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不执着于自己的想法。
跟随宝宝的脚步,对孩子的专注力和自信心的保护都是有利的,还能让亲子时光更加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