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贴什么标签,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人,很多中国父母不会贴标签

文 / 母婴说事
2020-01-14 01:25

一次坐高铁的路上,有一对母子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只听见孩子的妈妈一直在责骂小男孩:"不是说让你准备好自己的东西吗?这样丢三落四的没人帮你"。

边说着还不断推搡着孩子。小男孩看见妈妈好像生气了,着急的解释道:"对不起,妈妈,我以为我拿了,可能我还是忘记装了。"

虽然小男孩极力的向妈妈解释,自己不是有意的。可是,这位妈妈仿佛还在气头上,仍然大声呵斥道:"对不起有个毛用啊,你天天弄不好自己的事情,不是忘了带书,就是忘了拿水杯,你说你还有什么用?"

小男孩看到妈妈这么生气,也一直不敢吱声,所以这一路显得格外安静。可以看得出来,小男孩受到妈妈的训斥之后,觉得非常委屈。而且他内心非常的惶恐,担心妈妈再次对自己发脾气。

可以看得出来,小男孩虽然经常忘带东西,但是却被自己的妈妈贴上了,没有用、丢三落四这样的标签。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孩子第一次接触没有见过的东西,可能会表现出来害怕,这个时候妈妈或者是爸爸就会说一句:"你怎么这么胆小?"或者孩子兴奋地时候,妈妈会说一句"你怎么这么调皮"一旦孩子被父母贴上这样的标签,那么在此以后就成为标签那样的人。

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中所说的标签效应,贝科尔曾经说过:"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被贴标签的那一类人"。而父母给孩子贴标签就如同这个效应。

虽然我们知道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可总是会在无形当中,就给孩子贴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之中有好标签也有坏的标签。

要知道父母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不会给孩子贴标签。

可是不论标签的好坏,其实都会在无形当中伤害孩子,奇葩说的辩手陈铭曾经表示过:"当他自己被扣上鸡汤王这个称号的时候,只要他一开口说话就必定成为笑话,这让他觉得如魔咒一般。

"所以即使是好标签,也会让人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和负担。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尽量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顺应孩子的发展才是最好的。

一、让孩子成为自己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成长。正是因为家长对于孩子有了这样的期许,孩子可能就会在家长殷切希望下成长。

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强大的孩子来说,他们能够承受这份压力,但是对于一些心灵较为脆弱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其实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只有父母不对孩子下过早的结论,孩子才会给父母更多的惊喜。

二、孩子犯错时,就事论事

就像上文提到的小男孩和她妈妈,可能小男孩没有准备好自己的东西,但是在妈妈的眼里却给小男孩贴上了丢三落四、没有用这样的标签。

这其实无意当中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所以在平时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就事论事,不要在犯错的时候指责孩子其他方面。

只有科学的批评方法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同时不会伤害孩子自尊。

三、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我们都知道大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更何况孩子在生活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如果父母只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不知道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这样只会扼杀孩子身上的积极性。所以作为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其实非常重要。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够发展的更高。

四、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不管是对孩子有殷切的期盼,还是希望孩子改正身上的缺点。只有父母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要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如果父母总是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来教导孩子,孩子自然不会变得优秀。

所以最后希望各位父母都能够谨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论是好标签还是坏标签,尊重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发展轨迹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言行一致。总是用言语和行动刺激孩子,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