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主见的孩子,长大很难有出息,父母一味包办会害了孩子
文丨虎爸虎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宝爸宝妈们转发分享)
最近朋友很为孩子的“没主见”发愁。朋友是一名小学老师管得了全班二十多个学生,但是就管不了自家的孩子。同事说,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但是在做事主见方面非常的欠缺,连平时早上的衣服搭配都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更不用说在辅导班、兴趣班的选择上了,孩子更是犹犹豫豫,常常拿不定主意。
朋友是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看到孩子没有主见的样觉得很心急。朋友感慨说“小时候孩子脾气很大,挺有想法的,怎么越大了反而越怯懦,犹豫不决了呢?”一天,孩子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不知道该从哪一科目做起,着急地让朋友帮着做决定,朋友说“你自己看着办。”没想到孩子毫无头绪地愣是犹豫了半个多小时,看着孩子着急而又无助的样子,朋友心里五味杂陈。

一、为什么孩子会缺乏主见?
前段时间看到一组网络上的图片,父母们大包小包的拎着行李,而孩子们却轻手轻脚地畅快前行。这是某大学新生开学时拍摄的照片,身为大学生的“孩子们”显然对这个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而年迈的父母们则因为孩子即将开启的新生活感到高兴。不过父母和孩子的分工不均,却让人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父母们总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便利,即便孩子们已经年轻力壮,但是父母们仍然舍不得孩子自己去承担生活的半点辛苦。
1.父母的过度保护
中国式父母总是喜欢给予孩子无时无刻地保护,希望能够为孩子规避所有生活中的风险。这是的孩子处于一种被溺爱的环境。父母过度保护的姿态使得孩子缺少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进而缺少对事物的思考。

2.无时无刻的掌控欲
中国式父母总是习惯掌控孩子的人生,希望凭藉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找到恰当的方向。父母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产,自己给予了孩子生命,自然具有掌控孩子的权利,这使得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很难有自己的想法表达。

3.轻易的打击否定孩子的想法
中国式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很特别,虽然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但是嘴上却总是习惯打击孩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谨言慎行,才能够树立自身的教育权威。而这种建立在否定孩子想法基础上的教育,使得孩子很难有表达主见的机会。
缺乏主见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被表达,更加会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以及推卸责任的性格特点,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影响非常消极。
二、缺乏主见对孩子有哪些负面影响?
王瑞龙在《人生的主见》中说:没有主见人,人云亦云,见风使舵,不管航线。这样的人有点像“巨婴”。他们害怕思考,害怕抉择,喜欢通过依靠他人,转移责任。
安安在大家眼里是一个“乖孩子”“好学生”,但是在社交中安安却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大家征求意见的时候,安安说得最多的便是“听你们的”,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安安就像一个隐形人。“没想法”的特点让安安很容易被人遗忘,甚至一度让安安陷入自卑的漩涡之中。安安总是害怕说错话,而受到他人的嘲笑。渐渐的安安变得很容易随大流,甚至有一些讨好,丝毫感受不到社交的乐趣。
1.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性格
缺少主见的孩子很容易被人忽视很少,受到表扬,这时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受到了影响。孩子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是不能够被表达出来的,这使得孩子自卑的性格特点越发的明显。

2.导致孩子对他人依赖性过强
孩子习惯了他人替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时,自己的思维处于较为懒惰的状态,不活跃的思维使得孩子更加缺乏主见意识,孩子对于他人想法的依赖感明显,自身独立性发展受到妨碍。
3.导致孩子缺乏对生活的主动性
缺乏主见的孩子处于一种被动成长的状态,孩子被动的接受周围环境的刺激,缺少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孩子在学习能力上以及接受事物的态度上都处于较为劣势的状态。
三、父母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为有主见的人?
早教专家认为,在4岁时孩子的心理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转变,自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1. 不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表达
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愚蠢”就随意地打断,这就会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受伤,表达的欲望也会受到妨碍。

2. 给予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聪明的父母总是懂得在恰当的时期适当地放手,让孩子有自主选择权,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的,即便是父母也没有操纵他的权利,让孩子的独立性得到发展。

3. 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父母的鼓励和肯定给予孩子的是正向的思维引导,这会使得孩子更加容易从所做的事情上找到成就感,当孩子表达自己的主见时受到了肯定,那么孩子就会在这种正向激励下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有分寸感的,过分的掌控会让孩子缺少表达想法的机会。培养孩子的主见应该从尊重孩子的想法开始,给予孩子表达的空间。大家对于孩子的主见培养有哪些看法呢?对此又有哪些经验分享呢?
本文由虎爸虎妈熊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