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精明”家长容易毁掉,“糊涂”家长却能将它保留

文 | 猫叔
儿子学游泳,在漫长的陪游过程中,在和众多家长的闲聊中,我总能学到一些游泳之外的东西,比如育儿经验!
儿子游泳时挺努力的,但总是和队内一位叫帅克同龄小男孩有点差距,为此猫叔操尽了心,毕竟都是一般大的孩子,谁会比谁差多少呢?

但实际情况就是,那看似一点点的小差距,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追上,大家都在进步是一方面,另外一点原因,我是通过观察也总结出来的。
我有时候是个急性子,陪游的时候,一旦发现孩子技术动作有些不对,立刻喊住儿子,面授机宜。我这样做的目的,希望孩子能第一时间改正,以免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走,到最后难以改正。
而帅克的妈妈呢,对于孩子错误技术动作的态度却和我有些不同,在陪游的时候,她只在开始的时候看一会,然后就低头玩手机了,并不像我这般“上心”——那为啥两个孩子的成绩不一样呢,难道真的存在天赋碾压么?

后来实在忍不住,我主动和帅克的妈妈聊了聊,终于发现了一些问题。
和我不同的是,帅克的妈妈并非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她自嘲地表示,自己并不懂游泳,和孩子想必自己更像一个门外汉,既然如此,一个外行怎么能指导一个内行呢,就算是长辈也不行。
她也担心,一个成年人对游泳专业技术的理解,可能会比孩子快,但一旦理解错了,还固执地区指导孩子,那只会让孩子错的更厉害。
听完她的观点,我十分汗颜。
我虽然是个体育迷,但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除了篮球,别的项目的确是个地道的门外汉,对于游泳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因为儿子学这个项目,自己对游泳的了解也仅限于孙杨傅园慧了吧。
既然如此,自己又凭什么去三番五次纠正孩子呢?很多技术动作就在我纠正之后,他依旧会犯错,可能在儿子心中想的是:我忍耐听仅仅是因为爸爸的辈分,而并非心服口服。
因此他小小的逆反心理作祟,最终并没有改正什么错误。
而且,帅克的妈妈,看似玩手机,但并非只是在玩。
她经常会把孩子的游泳姿势拍摄下来,回家之后和一些游泳教学视频进行比对,发现问题之后,她会和教练沟通请教,一方面确定孩子的技术正确性,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教练的训导,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另外一点,也是我从帅克妈妈那里学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孩子们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强硬地从中打断孩子,因为这会人为地将孩子的思维惯性凹断,最终丧失了做事的专注性。
其实生活中和我一样的父母估计不少,生活中都没少这样“教”过、“帮”过孩子,我们的心思都一样:
家长有时会着急,因为孩子没有按“正确方法”做事,看到孩子慢吞吞的行事方式,急得忍不住要去说教,恨不得替他们成长。可是这种“陪伴”却在无形中破坏着孩子优秀的专注度。
这些或是提醒或是阻止的话无不都在打扰孩子,破坏他们的专注,让他们无法投入,甚至无所适从。事实上,独自面对是孩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需任何人介入。

身为家长,经常会看到孩子蹲在路边,玩一块平淡无奇的顽石,或者跟着一只蚂蚁走很远的路,他们经常会很投入地去做些大人认为无趣的事,这恰恰是他们的专注之处,我们大人很难专心地做枯燥泛味的事。
如果我们不参与、不打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玩耍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发展的好时机。
所以,孩子的专注力可以培养,但也是保护出来的。
作者:猫叔,资深媒体记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沐滢育儿智囊团成员,善用理性文字书写温情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