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打孩子?可能你一直都误会了

该不该“打”孩子,不能简单的从“打”本身定论,而是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爱,无条件,但有原则。
----少儿守护人
1自从有了孩子,脾气急的都抓狂了,佛系的也都转性了。
面对状况百出的孩子,有时候不论如何默念“我生的”,都压不住心中那个怂恿你的声音:“打一顿!”
可是动手之后,不少家长又会陷入懊恼和自责。孩子是自己的,要是有办法谁会舍得打呢?

于是,“打”过孩子的我们,陷入了“压制-失控-自责-再压制-再失控-再自责”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站队“不要打孩子”?
因为“家暴儿童”“过度体罚”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而这种行为,确实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曾经看过一个“不要打孩子”的专栏,里面有一组孩子被打时的心理关键词:

其中有几个词语很值得关注:经常、一旦……就、当众、高压。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经常当众对待我们施压,即便不动手,只是语言攻击,我们是否会出现恐惧、憎恨、自卑、逃避、无助、暴躁的心理反应?
是的,我们会的。
专家之所以呼吁不要打孩子,正是因为如今的“打”,常常是家长情绪失控、不尊重孩子、不关注孩子心理时的不当发泄。
我对你好,我就能打你
你错了我就打你
你犯规了我就打你
……
这些打,都是自私的打、泄愤的打、无厘头的打,是会伤到孩子的打。
2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先生有戒尺,家中有家法。
戒尺、家法都有它的“使用说明”,属于有言在先的惩戒。所以,多数人会觉得执行起来有理有度(如同国法)。如今,我们常号召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不打不骂、没有惩戒才是好的教育方式,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也是很严的。

当我们忍不住时,不妨这样做:
对孩子怒吼一声:“我生气啦,我要打人啦!”这既是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提醒,也是对自己冲动情绪的缓冲。说出事先制定好的罚则:“按规定,你将会受到……”这个罚则就是你们的家法,要注意提前制定,因为关乎人格底线,不要定过多限制行为的细节。请家长们拿出你的“戒尺”,高举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