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孩子抱着东西独享,强迫孩子分享还是不管?明智父母这样处理

文 / 琦想妈妈
2020-02-04 00:54

闺蜜家的儿子奕奕4岁了,这段时间,闺蜜发现儿子最近越来越孤僻,总是霸占着自己的东西,不让任何人碰。

在奕奕过生日那天,闺蜜邀请了小区和奕奕差不大的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到家里做客。

闺蜜拿了很多玩具出来,让孩子们一起玩,这时出现一尴尬场景,奕奕用手在前面拦着,不让其他的孩子过去拿玩具。并大声说:“这些玩具都是我一个人的,你们不准动。”

闺蜜赶紧来哄奕奕,说“小朋友们第一次来我们家,让他们来玩一会儿。”但是奕奕根本不听这一套,死活不让。

闺蜜心想,总不能让其他的孩子们就这样呆着,于是打开电视,放了动画片给孩子们看。“我要看这个动画片,你们都出去。”奕奕又喊了起来。

其他孩子的妈妈担心又惹奕奕不高兴,纷纷带着孩子离开了闺蜜的家。一次小小的生日会,闹得不欢而散。

这种尴尬的情境,想必很多妈妈都曾经历过,也烦恼过。“这些玩具都是我一个人的,你们不准动。”“巧克力、蛋糕、是我爱吃的,你们不可以吃。”

很多妈妈难免会忧心仲仲,自己的孩子占有欲太强,他们不懂得、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自私自利”。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呢?

  • 孩子对“你的”、“他的”分不清

其实,1岁的孩子往往无法区分主体和客体,虽然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但是对“你的”、“他的”等概念仍旧比较模糊。当周围的事物令他们感兴趣时,他们便认为那些事物是自己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2-3岁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开始知道你的东西、我的东西、他的东西,但又处于自我中心化的阶段,自己的东西不想分享给其他人,还喜欢抢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满意就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 占有欲

孩子在1岁半到2岁开始出现占有欲,认为看到的就是自己的,认为抢玩具、拿玩具是在拿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对东西占有欲强。

  • 自我控制力不足

还有的孩子即使到了3岁以上,自我控制力也不足,还是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进行区分,认为只要他喜欢或者需要的就是自己的,没有征得别人同意的意识,也没有形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

一说到分享,很多妈妈可能会错误引导孩子:“乖孩子,把你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下。”“来,把兜里那些好吃的拿出来和小伙伴一起吃。”

一般情况下,孩子会以实际行动反抗,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会“看不懂”家长的想法,很多孩子会想: “妈妈,你怎么只想着别的孩子,一点都不关心我呀!哼,我就不给她,我还要打她呢。”

很多时,父母这种分享教育往往以惨败收场。这是因为,父母这种的“剥夺手法”令孩子感到“不快乐”。这是一种错误引导方式。这里和大家谈谈“分享教育”的五大“不要”。

什么是“分享教育”的五大“不要”?

(1)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我们想像一下:如果你把孩子手中的玩具强行拿走,递给其他孩子时,你认为孩子会有何感受呢?

再比如你在公司,上司突然从你手里拿走您的东西,并把它送给另外一个同事,你是否会心平气和?是否会甘心和你的同事分享?

同样的道理,对孩子来说,家长的强迫是一种伤害。

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千万不可强迫孩子跟人分享。一旦使用强制手段,不仅无法使孩子学会分享之道,有时更会令孩子误以为父母也要“强占”他的东西,反而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占有欲。

(2)不要对孩子不公平

一般来说,小孩子总喜欢向大孩子看齐。

比如,在我们家,当大宝在跳绳时,一旁的二宝也会闹着要玩。很多时候,不管大宝手里的是什么,哪怕二宝原本不感兴趣,她也会想要一个同样的。

这时,想必大多数父母都会做同一件事,会劝告姐姐把手里的绳子让给妹妹。传统思想认为,大孩子就应该让者小孩子。

然而,这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这个让球的姐姐是个敏感的孩子,那么她就会质疑低级对她的爱,内心就会受到伤害。而妹妹在这种“被宠爱”的环境中,也将难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3)不要强迫孩子“轮流玩”

让孩子轮流玩一个玩具,这是很多父母教孩子分享时最常使用的招数之一。可是,有用吗?

然而,细心的父母有没有发现,孩子总是会在其他小朋友刚拿到玩具的时候就急不可耐地将玩具抢夺回来。

对3岁以下的孩子而言,由于他们的时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轮流玩”绝非有效解决孩子之间争端的好方法。

(4)不要随意抢走孩子手里的东西

当孩子之间因为争抢玩具面前引发矛盾时,父母千万不要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抢走孩子手里的玩具交给另一个哭泣的孩子。

因为这种做法,无异在向孩子传达一种错误的信号:只要哭闹就能够达到一切目的,只要使用蛮力就能够解决一切难题,显然,这种做法产生的负面效果是非常大的。

(5)不要因为“小气”而惩罚孩子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喜欢“吃独食”、“霸道”、“小气”而“收拾”孩子。如果你责骂孩子小气,并强迫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拱手相让,只会令孩子爆发出怨恨情绪,而不是你所希望的慷慨大方。

让孩子学会分享应从正面去引导,而非惩罚或责骂。切记,孩子实在不愿意割舍自己的所爱,不用强求,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懂得分享比独自拥有更快乐。

虽然,现实中,那些不喜欢分享的“小气”孩子并不少见,而且“小气”也不算是什么大的缺点,但如果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他是很难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的。

我们作为父母,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能力不强,又不懂得分享、不愿关爱、冷漠自私的人。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分享呢?

马克,吐温说道:“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如果孩子懂得分享才能带来快乐,而分享应该以快乐为前提。让孩子分享自己生日蛋糕的同时,也是在得到欢乐。

  • 不娇不溺,不要对孩子特殊化

父母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吃独食,这样娇惯下的孩子是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有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就把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即使孩子想着与父母分享,父母也会推辞,让孩子一个人独享。

时间长了,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孩子就理所当然地把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占为己有。

所以,父母不要娇惯和溺爱孩子,也不要以孩子为中心,甚至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家人共享,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形成一种“公平”的态度,这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 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父母要教导孩子既要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让孩子明白好东西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

  • 对孩子的东西保持尊重态度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爱惜的东西,分享给一个不爱惜它们的人。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觉得让你接触那些东西就会使它们遭殃,他一定不会心甘情愿给你。

所以妈妈不妨主动对孩子发出分享的请求,让孩子自行判断是否同意。如果孩子同意了,妈妈在使用时一定要表现得同样爱惜,并在归还时对孩子表达谢意。

当孩子学会这种尊重的态度后,对别的伙伴也会如此,这在孩子中间会互相影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 让孩子提前做好分享准备

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不是让孩子绝对毫无保留地将所有东西都与伙伴分享。如果孩子对某些东西很珍视,理由正当的话可以让孩子保留起来。

所以,当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之前,可以让孩子自己选出哪些东西是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妈妈可以帮忙收起来。

这样孩子心里会更明晰分享的概念,做好分享的准备。如果前来家里做客的小朋友也能带着玩具来,就更好了。因为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分享时,他也会变得大方起来。

  • 让孩子在分享中获得互利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分享了就意味着失去,这时候,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不愿意失去的心情,慢慢引导,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的大度与关怀。

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大度与关怀,这样就会在分享中获得一种快乐。一旦孩子在分享中获得了互利与快乐,他就会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 鼓励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父母可以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让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游戏中变得大方,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养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还要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当孩子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时,父母应该给子及时的鼓励和赞赏,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让孩子看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与认可。

  • 教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孩子紧紧拽着小伙伴想要的玩具不放,他心里或许正在想:“这个玩具要么归我,要么归他。”所谓的分享玩具,孩子可能根本没有概念。

这时,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比赛,给他们一个计时器,看谁玩得好。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分享并不是把东西送给别人。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如果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小朋友也会愿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出来一起玩。”

结语:让孩子学会分享,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让他在与他分享中获得幸福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主动与他人分享东西,也就养成了喜欢分享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