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女孩要看儿子的身体,挪威老师和家长知道后的做法是
原创米芷萍

1
昨天老师告知我们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件事。
在我家小朋友去卫生间时一位小女孩跟随了进去,并说要看他的小弟弟,他不同意并叫来老师说明了情况。
小女孩当老师的面也承认自己的确是想要那么做。
如果你是老师,此时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会怎么做?

幼儿园老师没有惊慌,没有责怪,很正常地让我家小朋友继续去卫生间,然后单独和那位小女孩找了一个谈话的地方,和她大概说的是这几方面:
当一个人去卫生间时他人是不可以去打扰的。
当对方拒绝时,你必须尊重对方。
男孩和女孩是有不同的地方,老师以后会告诉大家。

回到家他和他爸爸提起这件事时,他爸爸没有太安慰他,也并没有责怪那个小女孩,他说:
每个人都是好奇的,她应该是属于好奇,其实并没有恶意
但你自己的身体只有你自己可以触碰,任何人都不可以
不能说我们教育的方法就百分之百正确,但我们尽量做到不伤害和影响两个孩子的情绪为主。
在挪威的这些年我有一个感触,就是面对一些事,人们首先会选择先了解情况,而不是马上做出结论,不是先去责怪。

以前有一个国内朋友和我说过他家小朋友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她家是小男孩想看小女孩。
她知道后马上当着老师和对方家长的面说自己孩子的行为不对,并给对方道歉,以为对方家长看在孩子小并且没造成什么后果的情况下会小事化了。没想到对方家长这样说:
这么小就这么变态,以后还能学好?
虽然自己孩子不对,但对方用词太侮辱人,朋友听到后情绪一下子被点燃,说到:
在孩子面前,请你好好说话,没造成什么后果的情况下就小事化了算了,别太得寸进尺!
对方更火了,大吵着:
多少家长就因为你这个想法,纵容孩子犯的错,以为这是小事,就不了了之。长大就等着犯罪入狱吧!

最后在老师和校长的调节下双方才“息事宁人。”
其实站在双方的观点上来看,都能体谅到做为家长对此事非常担心的心情,但当着孩子面说出的话和所做的行为,不但没为孩子解决这件事,还给孩子心理造成了阴影。
两位家长心情可以理解,但两位的话说得都有不妥之处。
温和的回应能够平息怒火
如果两位家长能够说话委婉,并且不在孩子面前争吵,相信会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

在挪威,大家都认为家长不能把孩子送幼儿园或学校后就完全依赖老师去教育,孩子的教育多数靠父母,学校多以理论知识为主,道德教育为辅去让孩子健康成长。
2
近几日我看到国内和疫情有关的人和事,不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就是被激怒得歇斯底里,有些事甚至严重到影响我的睡眠。
马上到周末,先生提议带婆婆和我们自驾去瑞典一城市,也劝我不要太受新闻影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很想和他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想说有些事不是理智就可以解决的。但毕竟我不是亲眼亲耳所见所听,在信息传播为间接,在有些甚至被媒体或者所谓机构“篡改”的情况下,更基于那是我的祖国,我还是坚持能尽量不影响家人情绪为前提,让探讨人性善与恶的事不要呈现在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面前。

那座城市离我家开车往返四小时左右。
在挪威,大多数家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有周末儿童才可以吃糖果。因为明天是周六,加上往返时间相对我家小朋友来说有点长,所以我允许他可以带一些糖,以在路途中解无聊之困。
于是在他找糖的过程中我录了一段小视频
最后他只拿了一个姜饼,两块巧克力,两块我从国内带回来的糖。
孩子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拿多了父母会不同意,所以在父母说不之前自己就会否定和避免可发生的错误。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一颗小树苗,在它还没有能力抵抗狂风时,家长应该让它生长在不被狂风所毁坏的环境中。

孩子需要呵护,但不只是被呵护,他需要被教育。
每位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都不相同,而孩子其实在性格和所处环境都不同,要找对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孩子在成长,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其实也是在“成长”。
让孩子在爱中成长,在正确的三观中成长,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