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孩子生气打人,言语化4步法,帮助孩子自我管理情绪

文 / 橙爸聊娃
2020-02-09 08:16

父母面对孩子极端情绪时(比如不买玩具撒泼打滚),通常都是阻止或者任由孩子发泄情绪。但并没有告诉孩子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而且孩子在应对自己感受的时候,有时会有过激行为。比如孩子会砸东西、打人、伤害自己、向外跑等。


应对孩子过激情绪的时候,父母需要控制孩子的行为,避免孩子伤害自己或者他人。待孩子情绪稳定后,通过情绪言语化的方式,让孩子认识情绪,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看过育儿书籍的父母一定对“共情”这个词不陌生,明白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用共情沟通的方式。但在这里有一个误区,我们经常会混淆孩子的感受和应对感受的方式。

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亚瑟·乔拉米卡利 《共情的力量》


对于年幼的孩子当他生气的时候,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哭闹或者打人。生气、高兴这是孩子的主观感受,不以我们的意志转移。孩子生气,无论父母是否接受,都无法改变。我需要去认同孩子的所以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但孩子如何去应对的自己的感受,这是需要区分对错的。父母可以干预,可以引导孩子去正确的应对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可以越来越好,越来有经验的过程。


孩子在商场看见玩具想要买,父母没有同意,孩子坚持要买,生气的躺地板打滚。父母首先需要区分出生气是孩子现在的感受,在地上打滚是孩子应对生气的方式。我们要去认同孩子因为不能买玩具而生气的感受,因为生气并有对错。

即使是成年人,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优秀员工,我们同样会生气。但我们不会拍桌子质问领导,为什么没给我评优秀员工。而回反思是否自己做的还不够,或者是和领导关系不好。找到原因争取下次取得优秀员工。同样我们需要去制止孩子打滚的行为,因为打滚有可能会撞到货架,弄伤孩子或者摔坏货架上 的商品。


当父母可以区分孩子的感受和应对感受的方式时,孩子有激烈行为,我们就可以替孩子控制他的过度行为,同时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当孩子的极端行为被我们控制住,并且情绪趋于稳定。我们就可以通过言语化的方法,帮助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自己的情绪。


1、用语言说出孩子的感受

感受是我们身体的一个主观体验,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需要用语言描述他此时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相应的词汇建立联系。有这基础孩子才能用语言去表达感受,而不是再用最本能的哭闹和挥手打人。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不能买喜欢的玩具,妈妈感觉的你很生气。”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孩子的感受和应对感受的方式,不要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你在地上打滚。”

我们控制住孩子的行为,并说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的情绪恢复稳定。


2、用语言说出孩子应对感受的方式

孩子在撒泼打滚,挥手打人的时候,他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意识不到自己应对这些感受的方式。我们要用语言去描述他的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应对感受的方式。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和应对方式联系起来。

比如,接第一步的话:“你很生气,所以你在地板上打滚,你不知道生气的时候还可以怎么办。”


3、用语言反馈孩子的情绪变化

经过前面2步,孩子知道自己的感觉被接纳,给孩子一点时间,他的情绪就会平复。我们把孩子的情绪、行为变化通过语言反馈给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现在没有躺地板,而愿意听我跟你沟通。”

通过我们的语言反馈,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是可以控制情绪和行为的。

以上三步都是为最后一步铺垫,给孩子时间让孩子的情绪平静,同时也是给父母一个冷静的时间。如果是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对孩子批评教育,很可能我们就会跟着孩子的节奏走,使得冲突升级。

因为大脑在激烈、紧张的氛围中,情绪脑活活跃,而负责理性的大脑皮层是不工作的。很可能就会出现,我们去吼叫、打骂孩子,等事后自己有后悔、懊恼。


4、帮孩子复盘讨论正确应对情绪的方式

妈妈:“你想要哪个玩具。”

孩子:“是的,我很喜欢。”

妈妈:“这个玩偶确实很可爱,妈妈也很喜欢,但我没让你买,你很生气很失望是吗?”

孩子:“嗯”

妈妈:“来游乐场之前我们约定过今天不买玩具的,那怎么办呢?”

孩子:“那下周末我们不去游乐场,只买玩具可以吗?”

妈妈:“好的,妈妈答应你,那你下次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我先抱抱玩具,然后更你商量。”

孩子情绪激动地时候,控制孩子的行为,认同孩子的情绪。通过言语化,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待孩子情绪平复的时候,安全有效的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孩子在每次情绪激烈的时候,都可以积累正确应对自己情绪的经验,孩子就会逐步承担自我情绪的管理的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