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处理孩子冲突时,都不会把自己的感受加在孩子身上

文 / 柚子讲育儿
2020-02-10 00:47

小区里的皮皮小朋友特别爱打人,他不只是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爱打人,就连他玩得开心的时候,也是乐得一巴掌拍在别人身上。

家长和孩子们都指责皮皮爱打人,渐渐地皮皮没有玩伴了。

皮皮妈妈却不乐意了,最近特意带着皮皮到孩子多的地方玩,还高声给妈妈们解释说:“我们皮皮可不爱打人,他就是想和你们家孩子玩,推一下打一下,好引起你们家孩子的注意。”

听了这番话,其他妈妈们更生气了,打人不道歉也就算了,还给自己孩子找理由,难怪孩子教不好,原来是当妈妈的问题很大。

和皮皮妈妈相反,乐乐妈妈对孩子的管束就严格多了,乐乐只要和别人小朋友发生争吵,不管是谁的错,乐乐妈妈第一时间就让乐乐认错,很多次乐乐都眼泪打转,觉得自己明明是受了委屈的那个,凭什么还要道歉?

当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或者自己家的孩子被别人指责了,家长的做法,的确是会影响孩子的行为的。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件事呢?

一、不要急,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在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时,家长不要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孩子受了欺负,或者马上判断是自己孩子犯了错,耐心一点,问问发生了什么。

在了解了事情的来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孩子。

不要看到孩子惹祸就发火,这时候的孩子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家长再发脾气其实不会对解决问题不会有帮助,你的怒火可能让孩子关闭了心门,反而倔强地不认错。

我们不如让孩子自己说说经过,分析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做。

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能引导孩子把委屈说出来,释放憋屈的情绪,孩子没有情绪了,他更能听进去家长的教导。

另一方面,家长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其实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我们要教孩子控制情绪,不要随便对小伙伴发脾气,不要动手打人,自己就要先做到处事心平气和。

二、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加在孩子身上。

做父母的,不妨问问自己,当孩子被指责的时候,自己急于帮孩子辩解,或者怒不可遏,到底是因为孩子做的事情真的很严重,还是因为自己感觉到了羞愧,或者自己忍不下那口气?

其实很多小孩子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是什么大矛盾,但只要被父母看得,就会很敏感,担心自己家孩子吃了亏,担心自己家孩子被欺负。

而在很多孩子心里,并没有吃亏、被欺负这样的想法。

那么家长就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每个孩子本身就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会根据身边同伴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应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方法其实也有很多,比如哭、谈判、拉扯、告状等等,他们的感受是直接的,那些矛盾也多是可以化解的。

做父母的,要多放下,把自己当成一个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不要自认为是孩子的庇护神就一定要加入孩子们的战争。

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承担后果。

家长掺和孩子的矛盾,很多时候反而把情况搞复杂,像前面说的皮皮妈妈一样的,袒护儿子的错误,不仅儿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会引起其他同伴和家长更大的反感,最后只会让孩子找不到同伴。

心理学上有个归因偏差的理论,是说成功时人们认为是自己能力强,失败时则把责任归给外界和他人,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家长有这种归因偏差,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后果,父母对孩子错误行为不加以引导和纠正,反而找各种理由来护短,孩子当然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会认为周围人都对他有敌意,这会影响他的一生。

当然,对于低龄儿童,让他自己解决冲突不太现实,这时候更需要家长正确对待问题,引导做错的孩子道歉,对没有错的孩子加以安抚,但不要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抱走,甚至对孩子说“再也不要和他一起玩了”这样的话。

还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弱,他自己面对冲突的话,永远只有受欺负,我不出面解决不行。

孩子性格弱,家长更是要锻炼他,告诉他在别人侵犯了孩子的“权益”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锻炼他,他才知道如何面对冲突。

而不是家长一看孩子又受欺负了,马上就冲过去保护,如此这般,孩子就越是依赖家长的保护,从而缺乏自我保护、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或者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指责时,别护短,也别急着批评孩子,父母的正确回应,能让孩子明辨善恶,更能让孩子收获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