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过程中 孩子情绪管理的时机和管理的训练

文 / 父母社群
2020-02-12 17:04

吃晚饭的时候,孩子对父母说:“嗯,嗯,我不喜欢吃这个,我不要吃青菜,最讨厌吃这个了。我不吃了!”

首先,为了孩子的健康和营养,父母都希望孩子不挑食,能够均衡地吸收身体成长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当孩子不喜欢吃某种食物,父母总会说,这个要吃,包含有这个营养;那个要吃,富含那个成分;然后再引申到忆苦思甜,直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另外,家长希望孩子不挑食,做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必要再去做别的事物了。

做为成年人,我们自己都会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只不过我们不会很直接的表达出来。喜欢的食物,胃口好多吃点;不喜欢的,胃口一般,不吃或少吃些。然而孩子不会有这样,他们通常会明确的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对这类食物没有胃口。

父母或许可以说:“似乎饭菜不太合乎你的胃口,你想吃点什么?下一餐我们就做你喜欢吃的菜。”

接受孩子的情绪,征询孩子的意见、想法,给出解决的办法让他们自己慢慢控制情绪,学习自我调整的方法。

一、情绪管理的时机

孩子一天天长大,时时刻刻需要学着与他人相处,需要应对学业中、生活中的困难,也意味着父母能够有许多机会和他们交流情感。同时,情感、情绪的交流并非具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也需要耐心、创造性,更应该在双方都是平静、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

每天送孩去幼儿园或上学,时间总是那么紧张,上学迟到、上班迟到的紧迫感,不免引起父母、孩子情绪的波动。这时候的情绪交流没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也无法解决眼前的困难,因为理想的情况下,当情绪出现时,和孩子平静地交流自己的感受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与孩子的交流,甚至一定程度的惩罚,最好是一对一的进行,当有旁人在场时,很难与孩子建立信任、亲密感;有其他人的场合,涉及孩子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尴尬,感到不自在,更不愿意配合父母的谈话。

情感的交流不免需要一些思考,在极度愤怒、疲劳的时候,无法保证有清晰的思维能力,自然达不到情绪管理、情绪交流的有效性。

父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了解孩子的状态,试着安排固定的时间,定期与他们单独相处,在没有对抗的情形下,表达真情实感,心态平和地交流情绪上的感受,建立感情联结,协调解决面对的问题。

二、情绪管理训练

每天应对日常生活的状态,锻炼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时给出较恰当的回应,避免情绪紧张导致更坏的情况发生。

孩子放学回到家,大喊:“我再也不去上学了。老师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大声地批评我!”

父母本身心态:父母总希望孩子在学校是名好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一旦出现状况家长比较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才导致老师的批评。

孩子的心态:生气,同时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感到尴尬。

回应:在不了解具体情况下,断然追问孩子事情的缘由和过程,无法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情形很难获得孩子的配合,更无法安抚孩子的情绪。

试着说:“发生这样的事,你一定感到很难过,也很尴尬!”接受他们的情绪,然后安慰他们,使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讨论事情的过程,一起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