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非要买不需要的玩具,不买就大哭?家长切记这时候别讲道理!

文 / 小豆育儿手札
2020-02-14 01:56

案例分析

小哲今年3岁了,马上就要到姥姥的生日了,于是妈妈就带着小哲去给姥姥挑选礼物,妈妈领着小哲逛了很多家店,最终看重了一件礼物,妈妈也很痛快地付了款,准备带小哲回家,就在这个时候小哲也看重了一款新型的玩具小汽车,于是小哲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你给我买好不好”。

妈妈看了一眼小哲指的玩具,结果发现这款玩具只是一款普通的玩具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很多这种类型的玩具了,再买一个只是多花钱罢了,根本不实用,于是妈妈就对小哲说:“这种玩具你已经有很多了,再买一个也没用,我们回家去玩那些玩具好不好。”

小哲一听妈妈拒绝了自己,于是瞬间就不乐意了,然后当场哭了起来,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仿佛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小哲的哭声也吸引了商场的其他人,很多人都对着小哲母子俩行注目礼,妈妈察觉到大家的眼光之后也觉得非常的难堪,于是抱起小哲就准备走。

这个时候小哲表现得很抗拒,在妈妈的怀里不停的踢腿,就在这时有一位旁观者站了出来拦住了小哲母子,妈妈非常的诧异,不明白眼前的这位陌生人为什么要拦着自己,就在这时旁观者说话了,他说:“孩子跟你根本就不亲,哭得这么惨你也不哄一哄,你是不是人贩子啊”!

有围观的群众问小哲:“小朋友,你是不是被拐卖了”?结果小哲只知道不停地哭泣,根本不回答问题。小哲的妈妈连连大呼冤枉,表明自己不是人贩子,但是怀疑的种子一旦被种在心底,人的疑心哪能这么容易消散呢,于是围观的人群越看越觉得小哲的妈妈有问题,于是很快就有人报了警,警察很快就赶到了现场对小哲母子进行调查,结果后来发现真的是一场乌龙。

小哲的妈妈也非常心累,原本只是单纯的孩子出来给老人挑选一份礼物,结果最后却被人误认为人贩子,孩子还一直不停的哭闹,这件事情足以让一位母亲崩溃了。

小哲看重了一款玩具,在被妈妈拒绝之后选择用不停哭闹的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且妈妈在被围观人群误解的时候,小哲也没有给妈妈说一句话,单从这种行为上来说,小哲实在太“作”了,简直就是一个妥妥的熊孩子,养育这么一个不省心的熊孩子,家长确实很容易崩溃。

小哲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小汽车了,但是小哲看到一款新的玩具小汽车,还是忍不住想买,其实这种行为很可能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只需要正确引导就好。

对于大人来说玩具小汽车都是一样的,拥有一辆就可以了,反正玩儿起来都是一种感觉,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小汽车的外形不同,孩子就觉得这款小汽车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任性的非要再买一辆小汽车。

当孩子非要购买新玩具的时候,家长怎么办?

1.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

什么叫延迟满足呢?延迟满足的定义解释为它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简单来说延迟满足就是不要立刻满足心理需求,就是当人产生欲望的时候,内心可以暂时克制这种欲望,然后认真的去思考这种欲望对我们究竟重不重要,我们是否要实现这个愿望。

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就是不要立刻满足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学会耐心的等待,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要新玩具”,家长可以对孩子说:“那你就认真的思考1天,这个新玩具真的对你有那么重要吗?3天过后倘若你还是特别想要,那我就给你买。”

有相关资料证明,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延迟满足的能力。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米歇尔找到了一群年龄很小的孩子来做实验,然后分给了这群孩子每人一个棉花糖,接着米歇尔对这群孩子说:你们现在可以立刻吃掉棉花糖,不过若你们可以忍到15分钟后再吃,我将会再奖励你们一颗棉花糖。

科学家经过二十多年的追踪调研后发现,当年那群忍耐到十五分钟后再吃棉花糖的孩子学习成绩,工作表现,以及收入都要远远高于当年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这个道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喊着减肥的口号,可是身材一点也没变,因为这类人总是控制不住美食的诱惑,看到美食的时候就把减肥这件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而那些身材好的人往往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可以忍住美食的诱惑,所以才可以保持好的身材。

2.别跟孩子讲道理

我在现实生活中曾经见过这样一幕:在一个商店里面,有一个孩子不停的哭闹,也是因为看中一款玩具遭到了妈妈的拒绝,然后这个妈妈就开始不停地跟这个孩子讲道理,结果孩子只顾着哭闹一点也没听进去,这个时候孩子的妈妈逐渐失去了耐心,最后愤怒地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跟你讲那么多道理你不听,天天就知道哭,烦死了!”

家长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你情绪爆发的时候,有人在你耳边不停地讲道理,你真的会听得进去吗?孩子在情绪爆发的时候肯定听不进去任何道理,家长们就不要再费这个心思了。

3.给孩子树立敬畏观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可以给孩子树立一种规则意识,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一旦孩子做了不可以做的事情,他将会承受什么后果。给孩子树立敬畏观就是为了克制孩子任性,让孩子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总结:当孩子非要吵闹着要新玩具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判断这个玩具是否要给孩子买,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这个要求很无理,那么家长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给孩子留出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玩具。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别跟孩子讲道理,情绪平稳下来再耐心地讲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