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天才被扼杀在父母手里?看看这些“怪癖”孩子,有多厉害吧!

文 / 杏妈育儿
2020-02-18 16:59

镜子

此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抄袭。

话说这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可爱是一回事,会爱却是另外一回事。

相当多的家长,以为的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将来可以光耀门楣,却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和“因材施教”这两点关键。

尤其是有些父母,当自己遭遇了孩子的种种“怪癖”,往往显得很烦躁,很焦虑,却忽视了这样的孩子,可能在未来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

他就是个现代成年人眼中的“低能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立事”。他所在的环境总是一团糟,而且,他还讨厌穿袜子,觉得这是对自己脚部的束缚。

当然,这样拥有别人不能理解的“怪癖”的名人,数不胜数。其实,更搞笑的还要数

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已经没有家人记得,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通过训练自己的脚趾头来强健体魄了,反正他“挤压”自己的脚趾的习惯,整整持续到他的晚年。

举这些例子的最终目的,是想告诉家长朋友们,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某种“怪癖”时,先不要急着一棒子打死。而是要通过更细致的观察,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致力于帮助孩子利用这样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武断教育行为,轻松松毁掉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下面,就累述几个凡人看不透的天才“怪癖”:

1.发散性思维形成的“专注力极差”。

“我家的孩子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我说东,他想西,老师讲课,他却开起了小差”这是一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评价。

通过和这个孩子接触,专业人士发现,这个总是溜号、思维跑单的孩子其实属于“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不是不听大人说话,也不是跟不是老师讲课的步伐,而是他们与此同时会延展出好多的联想,甚至就此自己提问,自己答。

往往,这样的孩子,即使是老师告状孩子平时不好好听课,可当你向他提出书本上的问题上,他依旧能够侃侃而谈,甚至还会有自己的看法。

2.人际关系中的“敏感者”

相比起那些“自来熟”的孩子,那些人际关系中的“敏感者”更有机会进入“天才”的范畴。这类孩子的心思更为缜密,情感更为理性,感知能力也更为敏锐。

尤其是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和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先观察,再行动,他们的谨慎和理性,往往让大人觉得没有面子,可却是他们自我保护和对世界抱有思考的最高级表现。

3.忘我的发呆

一个只会劳作的人一定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一个被父母把时间填满的孩子,必定失去了探索自我的机会。

那些所谓的“天才”们,其实是懂得如何解脱自己,放空自己,以便给自己的大脑一个休养生息的好机会的。

所以,他们更喜欢独处,更愿意发呆出神。更愿意在这个放空的状态下储备自己的能量。为更好的记忆、思考、创造、解决问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看到这里,还会因为自己家孩子拥有如此“怪癖”而唉声叹气吗?你还会因为老师给自己告状孩子的如此“劣性”而唉声叹气吗?希望没一个父母都能做当真正的懂孩子、爱孩子,维护孩子的天性,为成就“天才”而努力和隐忍。

​在育儿的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的照顾孩子,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育儿路上的那些事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