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独立≠逼孩子独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家长必须明白这3点!
现在很多父母为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从小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一味地强调、逼迫孩子独立,这样做不仅会事与愿违,还可能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产生恋物行为等。
在此前一个育儿类综艺节目中,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早点独立,他在:
孩子10月龄时,就将孩子放进一个用硬纸板围成的方形中,然后把冲好的奶粉放在一个角落,让孩子自己爬过去喝。
孩子5岁时去游泳,直接给孩子一个游泳圈,让孩子一个人留在水里自己学
……
他认为,孩子就是要独立,不能有依赖,尤其是男孩子。

他相信,孩子现在还小,可能无法理解他的狠心,但这种狠心,终将换来孩子的理解和感谢。
而事实上呢?
因为父亲的“狠心”孩子从小没有安全感,产生严重的恋物行为,去哪都抱着一个枕头。

甚至孩子性格变得越来越自卑、孤僻、冷漠。
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这个育儿观念本身没有错。
但若家长用错了方法,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该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
01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父母要明白再小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不是谁的附属品,父母要懂得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如,孩子在穿衣服,但他自己始终穿不好着急向他最爱的爸爸妈妈求助时,他期待的是:爸爸或妈妈能帮我穿好这件衣服。
而不是只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做,我不能帮你。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无助感,甚至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

当父母真正地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一件事都是天大的事。
所以,如果孩子的求助是合理的,父母就不要“死守原则”一遍遍的向孩子强调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了。
独立是很重要,但不强迫孩子独立更重要。
02 尊重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成长,一方面来自于物质,即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心灵成长,他需要爱和理解。想要孩子自立,父母就应该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焦虑、害怕等各种情绪,然后再提供建议和帮助。
比如还是孩子穿衣服这件事:
如果他自己实在穿不上,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可以在孩子身边描述他当前遇到的困难,帮他确定问题:
因为这件衣服太难穿了,所以你才一直穿不上,是吗?
如果孩子回答是,然后父母再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
那需要我帮助你吗?可是我应该怎么帮你呢?
这样问,一是为了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让孩子明白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学会寻求他人帮助。
如果孩子说他扣子扣不上,要求父母帮助他的时候,父母也可以说我先帮你扣一个,然后你再扣一个好不好?
最后,等孩子穿好衣服后,要肯定孩子的努力。
“太难了!但是我们做到了!”

具体的方法总结下来,主要就是三点:1.观察孩子当前遇到的困难,帮他们确定问题;2.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3.肯定孩子的努力。
03明白“最近发展区”做好引导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意思就是,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孩子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能到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也就是可能的发展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如,孩子还不会自己收拾玩具,但在父母不断示范和引导下,愿意自己去摸索和探寻,那么收拾玩具这项技能,就是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但如果,孩子太小,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加“拿起来”“放进去”,那这项技能对于他来说,就还不到“最近”。

父母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希望孩子独立的心我能理解。
但为此一味地的强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容易让孩子觉得我需要帮助,可是我最爱的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帮助我,从而造成安全感缺失,结果事与愿违。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要懂得循序渐进,懂得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孩子。
最后,说说你家宝宝都会自己做哪些事情了呢?你又是怎么引导他(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