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总对着玩具自言自语?好好对待孩子的“假想朋友”,有大好处

文 / 奶果妈妈
2020-02-20 16:56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家长们肯定有听过孩子对自己叫道:"妈妈你别踩到她了!"、"妈妈你看,这是我的好朋友莉莉!"、"莉莉,你看这个是我新给你买的衣服……"

然而令父母们烦恼的是,孩子的"好朋友"根本不是真实存在的,而只是一堆布娃娃或者毛绒玩具!

也有很多家长和我留言说起这个问题,每次看孩子跟玩具自言自语都会觉得很怪异,第一感觉就是害怕,不知道是不是孩子心理出了问题,还是家里真的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但是实际上,我家尼莫也有过这样的时期,总对着玩具说话其实是孩子成长发育时期的正常现象,家长甚至可以利用这个"假想朋友",引导为孩子成长的好帮手。

"假想朋友"是孩子心智发展的正常现象

在孩子2~5岁这个时期,很多父母都为孩子凭空捏造的一个想象中的朋友而烦恼害怕,感到十分困扰和疑惑:孩子会分不清楚现实和虚幻吗?孩子怎么会自言自语?孩子和一群不存在的"朋友"玩会不会影响发育?

但是这个现象其实在儿童发育中是非常常见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杰尔姆·辛格教授就曾做过"假想伙伴"的调查,发现在调查对象中有65%的孩子都存在这个现象。

研究表明,其实大部分孩子在2~3岁开始就会产生"假想伙伴",而有的孩子在1岁半时就会对着玩具、枕头、布娃娃等自言自语了。

而且不只是学龄前儿童,很多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是高中生都承认自己有"假想伙伴",但大多数孩子成年后都会忘记自己儿时的"好伙伴"。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特别是3~4岁孩子都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所谓"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将所有事物都看做是跟人一样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将其拟人化的一种心理倾向。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晚上睡觉抱着玩偶、听到孩子对着空气讲话、和枕头聊天等,都是"泛灵心理"的表现,也可以叫做他们的"假想朋友"。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心智也不成熟,只能够以自己熟悉的模式来了解和建构世界,存在很大的想象因素,很自然地觉得世界上有精灵、所有事物就像童话和绘本故事里一样能说话。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对世界的认知足够清晰,自然就具备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了。

不用担心,"假想朋友"对孩子也有好处

1."假想朋友"可以填补孩子内心的缺失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父母需要外出挣钱,或者很多因素没办法陪在孩子身边,孩子缺少了本应该从小具备的爱和陪伴,这时候"假想朋友"就成了孩子成长中的一大慰藉。

产生"假想朋友"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因为交友的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内心里仍会产生孤单,这时候"假想朋友"可以帮助孩子迅速缓解这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从而使孩子内心获得平静。

"假想朋友"在孩子的想象世界里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对自身生活更有掌控感,"假想朋友"在身边,孩子也有安全感,填补孩子内心的缺失。

2.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

与没有"假想朋友"的孩子相比,有"假想朋友"的儿童更具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毕竟是自己想象中的人物,所以"假想朋友"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好人或者坏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孩子能在玩乐中提高自我意识的独立性。

3.有益于积累社会经验

很多人会觉得"社会经验"这个词似乎跟2~5岁的孩子打不上边,但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在上幼儿园和孩子以及经常和小伙伴玩耍的孩子,他们的自言自语的的次数会比一直在家里待着的孩子多。

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富有社会性的孩子,他们自言自语最多,而且聪明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时会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不相信,毕竟在大部分中国家长看来,孩子对着空气大喊大叫、兴奋唱歌、不停对话的现象实在太过诡异。

但如果宝宝在其他方面都很正常的话我们也大可放心,因为想象一个"假想朋友",孩子的社会性反而会更高。

利用"假想朋友",引导孩子成长发育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存在这种"假想朋友",那正是引导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假想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1.尊重孩子的假想朋友

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这位想象中的朋友。因为孩子的"假想朋友"其实是为了填补孩子内心的缺失、同时也能加强孩子的社会性、语言能力。

即使我们看不见这位"朋友"的存在,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孩子并学会尊重孩子的想象。

实际上,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过程中,正是自我发展的时候,家长若是这次大声斥责孩子、觉得孩子有问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我们要明白,"假想朋友"、"泛灵心理"不过是孩子暂时的、过渡性的正常发育现象,所以不用慌张也不要拆穿,而是要顺应孩子的想法,做适当的引导。

2.利用"假想朋友"引导孩子

其实在心理学上,心理暗示是一种极大的力量,可以帮助人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比如当孩子内心胆怯害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人物角色,比如超人、钢铁侠、奥特曼等,让孩子想象他们就在自己身边。

黄磊的女儿多多也曾经有个假想朋友"长颈鹿",在多多哭闹的时候,黄磊只要提醒长颈鹿在笑她,多多就会马上自己调整情绪,然后对"长颈鹿"说:"长颈鹿,我不哭了。"

所以如果能利用"假想朋友",从而内化为孩子成长的好帮手,说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切勿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吓唬孩子

因为孩子既然有"假想朋友",必然对一些邪恶的角色也相信为真,而有很多家长利用这一点来吓唬孩子。

"你再不快点把饭吃了,等会怪兽就要过来吃掉你了!"

"你再不进去睡觉,大灰狼晚上就会来把你抓走了!"

这种类似的话你是否也有对孩子讲过呢?

可能一开始用觉得有效,孩子听后果然规矩了不少,但是我们却没有想到这种话语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这个时期的孩子心智、认知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泛灵心理的影响,虽然有"假想朋友",但也有"假象坏人",如果家长在生活中利用恶人角色恐吓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混淆现实和虚构,认为生活中真的有恶魔。

这样会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心理上产生恐惧和压力,严重的话甚至以后都不敢一个人睡觉。

总而言之,孩子有"假想朋友",如果父母加以正面引导和利用,是能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好帮手,但如果错误运用来吓唬孩子,则会对孩子的发育产生消极影响。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