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3岁还小,有些教育也不懂,是不是大一点再教育比较好?

文 / 庭爸谈育儿
2020-02-23 17:01

孩子刚3岁还小,有些教育也不懂,是不是大一点再教育比较好?

我的看法是:教育不分年龄,但方法却要跟年龄挂钩。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1、孩子的教育从出生起,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还好,不用教,等大些再来。但往往这么想的家长,孩子的教育却是滞后的,因为这段所谓的还小不教育的空白期,父母的放任不管,带来的就是孩子的野蛮生长。等到你想管时,发现已经有很多不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再来改变就比较麻烦了。

实际上,从孩子出生起,他就在不断的成长之中,从手脚的运用,到会坐会走会说话,这些过程都是成长的过程。

当然,1岁以前,孩子更多还只是在于发现自己身体,掌握身体运用的过程。等到开始会说话,会走路时,他就会不断的探索身边的世界,并且向我们学习沟通和表达了。

这时候的教育,是身体语言,是动作,也是我们的表情。

2、教育懂与不懂,只是说明我们的方法适不适合,对不对路,但不代表就要放弃

比如,我们对一个一二岁的孩子讲大道理,他听得一头雾水,完全不能理解我们说的是什么。于是我们放弃了,两手一摊:教育了没用,不管了。大些再来。

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换另外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言传身教,用你的行为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过马路时我们抱着孩子,牵着孩子,看着红绿灯来判断要不要过,你这时可以跟孩子说,红灯停,绿灯行。

次数多了,孩子就知道了,原来这个灯亮着,就是不能走。要在原地等侯。

这种,就是你的言传身教。这也包括了很多习惯,比如饭前要洗手,睡前要刷牙,吃饭不挑食等等。这些习惯,很多都是在向父母模仿的过程中学会的。

3、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随着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式方法的过程

1-2岁时,你用表情、肢体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3-6岁时,你用言传身教和向我看齐,加上高品质的陪伴与沟通,让孩子获得好习惯;

7-12岁时,你开始可以讲更多的道理,你告诉孩子学习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会担当,此时你可以用父母的身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学习习惯与基础;

13-18岁时,孩子进入青春期,你的说教、道理和陪伴都不可避免的被孩子的同伴、朋友与同学给影响。父母的话作用越来越小,我们需要适应新的角色与责任。

你看,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轻。反而三岁以前,培养的是孩子的人格与个性,7岁以前,是孩子的习惯与品格,12岁以前,是孩子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

我们,在逐步的放手,而教育,是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我看到太多的家长,小时候不教育,等大了想教育了,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因为,你教育的职能,恐怕已经下岗,至少也离退休不远了。

那么,你还想着,等大些再教育吗?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判断了。

庭爸,7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如果想要育儿干货,可以关注我后私信:育儿秘籍,我将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实用的育儿秘籍。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