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四十块的樱桃太贵,我不要”,妈妈不同回答决定孩子格局

文 / 关山老师育儿
2020-02-29 08:37

在绝大多数父母眼中,听话、节俭、懂事的孩子才是完美下一代,浑然忘记了,他们儿时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走向。

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的缘由。

之前在贴吧见过这么一个小故事,说同样去逛超市,孩子见到可爱的樱桃,就想吃。不过大家都知道,樱桃的价格不便宜,要好四十块钱一斤,家境要是没那么富裕的,基本都舍不得买了吃。

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只要家长稍微提点一下,他们都能乖乖顺从,很少会出现死缠烂打的情况。

“樱桃太贵,我不吃”,孩子一边吞咽口水一边安慰妈妈。

此时,妈妈可能不知道,她们的回应将改变孩子的人生格局,为未来的一切埋下伏笔。

第一种反应:家长什么表示都没有,直接将孩子拉走

既然孩子都说不要了,我又舍不得买,干嘛还要停留?肯定要拉走呀!这类母亲的想法既直接又简单。

很明显,她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懂事这一点上,浑然忘记了其实宝宝是真的很想吃。

这就好比考试,考好了是应该的,职责范围之内,无需任何奖赏,但要是考不好,那就得挨批。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待遇你能接受吗?

相信90%的人在儿时都曾因为这个而生过气,既然大人做不到,孩子肯定也很难做到。

妈妈毫无表示的将孩子拉走,一会让他们陷入情绪失落状态,吃不到好吃的,宝宝肯定不高兴,二会给他们一种“自卑暗示”,仿佛自己天生就不应该吃贵的东西。

物质上穷不可怕,可要是精神上也穷,那问题可就严重多了。

这类孩子长大之后,很容易出现自闭、过度节俭、孤僻等问题,别说出人头地了,他们可能连基本的人际交往可能都做不好。

第二种反应:家长虽然也不买,但会想办法安慰孩子

没钱是现实,这一点我们无力改变,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无动于衷,孩子都这么懂事了,父母又如何忍心无视呢?

聪明的家长会买一些其它东西,或者用言语安慰孩子,让他们明白懂事是有回报的。

此外,这种方式还会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所有剧烈冲突都由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矛盾积攒而成,小孩子思想单纯,容易哄,也容易记仇,因此,家长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不是总琢磨着犯错后如何去弥补。

再进一步,大家还可以借机激发宝宝的斗志,比如说:“等宝宝以后赚大钱,买给妈妈吃好不好?”不停地给他们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

孩子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这样一来,他们从小就会比别人刚加努力。

第三种反应:实在过意不去,就少买一些

很难评价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好处自然不用多说,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肯定很高兴,父母花钱买开心,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育儿模式。

坏处也很明了,如果孩子一闹,父母就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只要看到喜欢的就闹一闹,这样就能得到想要的。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发展到后期,他们就是那种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的熊孩子,个中风险,希望家长能自行把控。

不难看出,妈妈三种截然不同的反应,给孩子指明了三种人生方向。有时候,孩子落魄,不一定是运气不好,个人不争气,家长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毕竟一个人性格与三观,与童年教育密切相关,要是地基都打不好,上层建筑又如何稳固?

我一直强调,人穷不能志短,毕竟我们身边绝大多数有钱人,追根溯源,三代内都有穷人,他们也是一步一步靠自己努力,最后才慢慢崛起的。

这些人在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变有钱,但他们心里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正是靠着这股气,他们才能在低谷时一直不曾放弃理想。

反之,如果你要是一直处于自卑状态,哪怕有机会,也抓不住。

就像我们部门一个同事,进公司的时候风光无限,南京大学毕业生,全公司就没比他学历更高的人了,性格好、肯干活、技术也还行,但他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放不开。

有点内向的他,在部门几乎不说话,没事就玩手机,有事就做事,我们偶尔让他帮忙,他也一句话没有。

平时,这性格倒也没什么,但是在遇到紧急任务,不主动就会被淘汰。

之前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部门出现一个紧急任务,没人能解决,大家都不吱声,领导没办法,直接强行将工作安排给我跟他。

本以为这下完了,谁能想到他仅仅花了两个小时就做完了。“你会做怎么不说?”我很奇怪,这么好的邀功机会,他居然不说话?

“我怕做得不好挨骂。”他的回答让我意识到,他的内心其实一直处于自卑状态。

不管家长采取何种手段,总之不能让孩子自卑,这是大前提。

现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笑贫不笑娼”的阶段,只要你有钱,就算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是社会现实,我们无力反抗,唯有顺从,但是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让他们也认可这种“金钱至上”的理念。

毕竟来钱最快的办法都在《刑法》上写着,要是孩子一时糊涂,为了赚钱而违法犯罪,到时候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永远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自觉性上,风险性太高。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好思想方面的引导,从根源上入手,这样才能确保孩子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劳永逸。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