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人,竟然和动画片有关系?
最近有好多宝妈问我——看动画片多了,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想必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很多家庭。那么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有研究指出,小朋友的暴力指数和攻击性行为和动画片里面的暴力情节有关联。所以“影视分级”“内容优选”“荧幕时间控制”都很重要。但是,孩子毕竟会天然模仿,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
01失控作案2岁以内的小宝贝还不懂得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肢体,随着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总会不停的通过嘴和手的活动来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来探索世界。孩子很难理解“抚摸”“接触”“握手”“拥抱”“打人”“拍拍”等不同接触类型和肢体力度的区别。很有可能只是想摸摸别人,或者想与别人建立联系,但是控制不好自己的力量。
02关注动机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小孩子大概每20秒就需要大人关注一次,是不是很夸张?虽然我们大人不会这么“粘人”,但是假如我们的老公很久都不联系我们,我们或许就知道这意味着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是老板不理我们甚至连批评都不发表了,那就…所以小朋友更是如此,正向关注或者反相批评都是“关注”,对他们而言父母的批评都好过忽视。“宝宝永远要亲亲要抱抱要举高高”,所以打妈妈一下,让大人来关注关注我。在社交中也是,很多学龄期的问题孩子看似叛逆、总是欺负小朋友,其实也是渴望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毕竟比“你们喜欢我更重要的是你们在意我。”像不像恋爱中的黏人小伴侣?

04练习动机小朋友社交中的一些打闹,尤其是亲密小伙伴和手足之间的打闹,就像动物世界里面动物幼崽们的嬉戏玩耍一样,很可能是在强身健体、互动练习、增强技能呢!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练习性的攻击游戏不管双方年龄和力量有多大悬殊,小孩子在大多数时候都能恰到好处的控制自己的攻击力度。
05情绪动机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有限,即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见得可以很清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妈妈没给我糖吃,太生气了,我拍她一下让她知道我的感受”于是就把肢体当作了自己语言的延伸,大打出手。试想一下,我们成年人在情绪绑架的时候还会面部紧绷、肌肉紧张、浑身进入“战斗模式”,你想想家里的“路怒族”在进入警备状态的样子……啧啧,谁就没过几次暴力“冲动犯罪”行为呢?

1. 说出来: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允许孩子哭,比允许孩子笑更重要》来介绍情绪引导方法,比如“我生气了,我要这个糖.....”。或者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好像有点难过,希望我帮你做点什么?”如果实在无法满足孩子,也可以说“我知道你很想...,但是妈妈真的没有办法做到。”

3. 比出来:用形象的话语来帮助孩子描述情绪。爸妈妈可以在平时生气的时候和孩子说“我现在要变成大狮子了”,或者告诉孩子我像哪个小动物一样生气等等方式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情绪。我就经常在情绪崩溃前告诉女儿“妈妈生气的都长出了老虎尾巴、老虎爪子、老虎牙齿、老虎皮、老虎舌头…..马上就要怒吼啦……”,女儿听到我倒数“3,2,1”就会知道我的“情绪沸点”在哪里。还可以用“情绪温度计”来帮助孩子描绘情绪程度,这样孩子也可以知道“情绪波动”是可以描述和表达的。

情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接纳她的感受,但是可以告诉她行为是不妥当的。然后帮助她找到替代方案。
精彩预告
每晚 9:30


那就快来微博@晴天妈妈_亲子咨询师围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