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但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很多中国父母开始效仿国外的“放养”教育。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家长更加放松,又能让孩子变得优秀。
大多数家长对“放养式教育”是存在误区的,家长们总认为“放养”就不需要管孩子了,其实并不是,“放养”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原则下进行,如果真的对孩子不管不顾,那孩子的成长难免会受到不利影响。请不要把“放纵”误以为是“放养”,正确的“放养”才能让孩子优秀起来。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放养”就意味着孩子成长中的限制有所减少,所以对孩子来说,这些方面的发展会较为显著。
1、孩子思维活跃
当孩子处于“放养”状态时,思想上不会有太多的束缚,如果遇到一个问题,孩子就会发散自己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找到解决方法,比起普通孩子按部就班式的解决过程,“放养”的孩子思维方式更加活跃,想法会更多,更有创造力。而且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加勇敢地面对,甚至有所突破。
2、孩子更善于交际
孩子小时候被“放养”,在外玩耍的时间就会比普通孩子要多,经常出去玩,就能用自己的方式交到一些朋友,所以比起那些平时放了学就到课外班用功的孩子来说,这些被“放养”的孩子,交际能力也会更强。

家长该如何正确的“放养”?
1、提前设限,建立基本规则
我们前面提过“放养”并不是一味地“放纵”,是需要在一定界限内放宽对孩子的限制,所以提前设限显得颇为重要。
家长们在“放养”孩子前,应该先教育孩子遵守某种规则或约定,原则基础上孩子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展,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他想要的生活,还能教会孩子守护原则。
自由放养并不意味着您允许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任何事情;他们的自治存在于更广泛的规则框架中,以确保事情不会崩溃。例如,如果您的孩子想独自走到朋友家,他会遵守诺言吗,他会在到达那里后立即打电话给您,或者在离开家之前打电话给您?他是否成熟到足以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如果是这样,请为他制定规则,并仅在他不违反规则时才给予他自由。

2、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
家长在“放养”孩子时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孩子的思想观念“正”,在原则限制内,就不怕会做错什么,即便孩子出现了问题,孩子也会勇敢面对,并告诫自己。
与“非放养”模式中家长要求孩子约束行为相比,一个自发性拥有约束能力的孩子,显然是更优秀的。
3、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每个孩子都爱玩,天生排斥好习惯,可是一旦好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毕生可用的财富。学会长久的坚持和认定目标做事情,对孩子来说无比重要。不要让放养教育,成为父母偷懒的借口。
4、态度保持统一
家长既然决定了要用“放养”的方式教育孩子,就要做好持续性“放养”的准备,任何孩子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教育态度,如果家长率先突破原则,那在家长的教育在孩子眼中就会失效,“放养”也就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了。

可见,“放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家长把“放养”当成“放纵”,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没有一定的规则指引和良好习惯的制约,“放养”只是一种盲目的“放任”,最终无法“养成”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