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遗症 “妈妈不要去上班”,孩子的分离焦虑怎么破?
文 | 小步在家早教
来自清华、斯坦福,全球1089万家庭的选择,每天十分钟,养出聪明宝宝
最近,公司开始复工,老母亲们就要去上班了,于是,一场大型苦情分离戏又在各家上演了:
终于不用24小时面对娃的老母亲本来很开心,但娃挂在妈妈身上,一个劲儿喊“要妈妈,妈妈不要去上班”,那撕心裂肺的模样,往往把老母亲们也弄得有些心酸。
想到疫情后幼儿园开学时,估计场面更加“悲壮”,老母亲开始有一丝不安啊。

不过也别太担心,孩子总爱粘着妈妈,其本质的原因就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的是孩子与亲人(大部分是妈妈)分别之后,往往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或者行为,如沮丧、悲伤、害怕、孤单,以及大声哭闹、害怕陌生、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等,多出现于学龄前期。

分离焦虑处理不好,对孩子影响很大
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因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都是从妈妈和亲人身上获得的,一旦离开自己最依赖的人,孩子就会出现焦虑。
一般来说,分离焦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孩子的分离焦虑如果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和处理,就会对孩子未来造成影响。
01
破坏安全感,影响孩子自信
孩子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纾解,很容易破坏安全感。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很可能缺乏自信,容易在和人交往以及亲密关系中遭遇挫折。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可能让孩子变得内向、胆小、孤僻,从而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02
持续影响成人后的生活
如果孩子没有及时从分离焦虑中走出来,这种焦虑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以后孩子在遭遇分离的场景时,比如上学离开父母、和朋友分别或是和恋人分手,就会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悲伤,难以走出伤感。

应对孩子分离焦虑的3个误区
误区1:不照顾孩子的情绪,强制分离
有一部分家长觉得,大人的事情比孩子的情绪更重要,对于孩子的哭闹不能惯着,该分离还是要分离。于是,就会看见有的家里其他人强行拉住孩子,不让他缠着妈妈,妈妈一狠心一跺脚跑去上班了,留下孩子悲惨的尖叫和哭声。
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他会误以为妈妈不爱自己了,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是严重的打击。
误区2:回避孩子,甚至偷溜
也有一些妈妈,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策略,为了避免孩子看见妈妈走伤心,干脆避开孩子,偷偷开溜。
孩子找不到妈妈,同样也会哭闹,还会觉得妈妈消失了,是不是不要自己了,是不是出事了,这同样会造成孩子内心的无助,养成敏感、自卑的性格。

误区3:自己也被孩子带入情绪,一起焦虑
孩子舍不得妈妈,妈妈也同样舍不得孩子。也有很多妈妈,看到孩子离开自己就哭的可怜样,也掉下眼泪,甚至和孩子抱头痛哭,把负面情绪暴露给孩子。
妈妈的情绪会和孩子相互感染,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纾解情绪,还会让孩子加深分离的痛苦,所以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应对分离焦虑,家长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01
给足安全感,和孩子做好约定
孩子离开妈妈就哭,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温暖的怀抱消失了,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离开之前和孩子做好约定,建立分离的仪式感。
这次开工上班的时候,我面对委屈哭泣的儿子,首先是好好拥抱了他,抚摸他的背部,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对他说:“妈妈知道我要去上班,你很舍不得对不对?”这是指出孩子内心的情绪。
然后我接着说:“妈妈必须要上班,因为妈妈去上班才能赚钱买吃的和玩具,但我答应你,妈妈晚饭前一定会回来好不好?”这不仅解释了我要去上班的原因,也给孩子打了定心丸,说明妈妈不是走了不回来,这时候儿子的情绪就缓和多了。

后面,我又通过拉勾的和他做好约定,并且给了他最爱的小熊玩偶,告诉他这个小熊会代替妈妈陪着他,并且告诉他我会在午休的时候跟他视频。有了这一系列的承诺和安抚,孩子显然对分离没有那么抵触了,在奶奶的鼓励下和我告别了。当然,我遵守约定在晚饭前回家,给足他安全感。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方式,拥抱他,承诺会去接他,给他足够的鼓励和耐心,帮他从焦虑的情绪里慢慢走出来。
02
平时多给孩子做积极的心理建设
我们家长在平时要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孩子要去上幼儿园之前,告诉他:
你是个有勇气的好孩子,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了,你很棒;
幼儿园有很多小伙伴,会和你一起做游戏,可好玩了;
你的新教室有很多新书、新玩具,它们都在等着和你做好朋友呢……
这样做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分离有个心理预期,也知道离开妈妈或家里是每个孩子都要遇到的事情,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03
为孩子布置“任务”,用成就感打败焦虑
与其让孩子被动接受分离,不如让孩子主动一点,在和妈妈的分离之中获得成就感。这时候,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在妈妈离开家之前,可以布置给孩子做一个手工,或是画一幅画的任务,告诉孩子妈妈回家要等着看,这样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去完成这些任务身上,而这些任务本身也给了孩子满足感;等孩子大一点,还可以告诉孩子“能不能今天在家里帮奶奶做家务”、“可以在家里给爷爷捶腿吗”这样的任务,这不仅加深了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让孩子不再腻着妈妈,还让孩子觉得自己身负责任,学会照顾他人。
再比如,也可以要求孩子把在幼儿园的经历、学到的东西回家讲给妈妈听;或者给孩子一个问题,让孩子到幼儿园之后询问老师,回家再把答案告诉家长;或是要求孩子画一幅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的画像带给家长,让我们猜是谁……
总之,大可以发挥想象力每天为上幼儿园的孩子安排一个小任务,让他带着“使命感”去上学,逐步帮他适应与家人分离的生活。

04
通过读绘本和亲子游戏的方式处理
陪孩子读相关的绘本和做游戏的方式,也是很好地帮孩子解决分离焦虑的方法。
首先,推荐2个绘本:
《小猫头鹰》:这本绘本讲述了3只小猫头鹰和妈妈分离又见面的故事,他们之间充满爱的语言和互动给了处在分离焦虑中的妈妈和孩子们很好的示范:

《汤姆上幼儿园》:这本绘本写了孩子上幼儿园的体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装病、耍赖、在幼儿园门口拉着妈妈不松手……给家长提供建议的同时,也让孩子爱上了上幼儿园。

最后,推荐几个缓解分离焦虑的亲子游戏:
①躲猫猫游戏/捉迷藏游戏
妈妈藏起来,让孩子找一找。躲猫猫是经典的依恋与分离的游戏,在有趣的游戏中,孩子会体会到“妈妈不见了,但是还会回来”的概念;
等孩子大一点,也可以升级为捉迷藏游戏,让孩子了解到即使找不到妈妈,我们最终也会重逢,减少孩子对分离的恐惧。
②角色扮演游戏
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绘本里面的故事,例如扮演《小猫头鹰》之中的猫头鹰妈妈和猫头鹰宝宝,通过做出他们的表情和动作,说出他们的台词,来演练日常生活中分离的场景。这样,当孩子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也会不自觉采用绘本中正确的方法来积极应对了。

③拟人化告别游戏
比如,让孩子每天睡觉前和自己的心爱的玩具告别,摸摸玩具,对玩具飞吻,对它们说“再见”,这就无形中告诉了孩子分别是很正常的事情,分别了还会再见面的。相应的,也可以引导他把这种方式用于和亲人告别,告诉他:“妈妈现在必须离开家去上班,但妈妈会和玩具一样跟你再见的。”
④ 和爸爸一起玩
目的是让孩子学习跟不同的家人在一起,减少对一位家人的依恋。
可以跟孩子说:“今天下午妈妈不在家,爸爸跟你一起玩。”即使妈妈在家,也可以让孩子跟爸爸玩。”
爸爸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分离。孩子终有一天要远离父母,独自成长,而我们给他独立的底气,就是早期安全感的建立。
处理好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千万重视起来,好好和孩子一起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