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带着孩子坐地铁,无一人让座,宝妈行为却让在场人无地自容

文 / 优秀说育
2020-03-14 16:39

一提起素养这个词,就有人反问:素养到底是啥样的?是啥样的还真不好说,因为说的太过笼统,大家可能听不懂,说细节的有显得太啰嗦,可如果能举个例子做诠释,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所有人,部分年龄,统统能够看得懂。

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个机会。最近的微博上,一个视频引起了注意,视频实在地铁上拍摄的,画面并不十分清晰,但足以说明问题,解释“素养”一词。

(图片来源网络)

镜头里是一对母子俩,由于路途较长,又没有人给他们让座,他们索性蹲在车厢一角。可孩子有点吵闹,为了不让孩子干扰别人,妈妈在手里的提包里拿出点零食给孩子。孩子也因此安静下来。不过,小家伙一面吃,零食一面往下掉,没一会儿,孩子的脚下就零零散散的一地蛋糕碎屑。

其实,孩子吃的东西,很容易产生这些细碎,根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可这位妈妈却很了不起。孩子吃完后,她没有急着把孩子带走,或是对孩子造成的小面积地面污染无视,而是选择了清理,只见她手上套着空塑料袋,尽可能的捡起地上的小小的垃圾。并让孩子帮忙拿出一张纸巾,将这些垃圾收集并收拢好,妈妈最后将包括塑料袋在内的所有垃圾都装进了自己带的袋子里。

这对母子,真是让周围人无地自容啊!是啊,什么叫做素养?这视频中的母亲便是最好的诠释了。

素养来自于生活中最小的细节,来自于一个人最内心的、最无形的表现。它与修养、素质同意。虽然分为音乐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等多个层面,但基础却通用一个,那就是道德素养,也就是平时里,我们所养成的良好习惯。至于良好的素养需要怎样的修炼,这当然要从家庭训练和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

1.确认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懂得什么行为是对的,是美的,而什么行为都错的,是丑的。并让孩子对于这种观念有所认同,并加以确认。

比如,当孩子霸占了饭桌,不让爷爷奶奶先来吃饭时,父母可以给孩子拍一张照片,然后让孩子自己开看看,照片里的自己好看吗?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知道,这样的人是最丑的,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当这种认识深入孩子的内心时,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跟随他一生的观念。

2.榜样

平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另外,还要将那些具有美好行为的人,新闻等等作为效仿对方,进行模仿,争取让好的、美的行为成为全家人的榜样,并由父母带头,一起学习和实施。

3.及时的评估和奖励

对于孩子不良的行为,不要揪着不放,而是能不提就不提,不得已时也要讲明利害关系即可。但对于孩子的正确行为,父母要给予及时的奖励。让孩子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值得坚持的。

其实,修炼孩子的素养并不难,也不过这三点而已,但前提却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自己对美好行为的理解和坚持。争取每一个父母都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在育儿的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顾孩子,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育儿路上的那些事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