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式教育:妈妈如何区分孩子对你是讨好还是爱?
常看到妈妈搞定孩子有一招最灵,见过很多妈妈对孩子说:“我不是你妈妈,别叫我妈妈”,妈妈一说这句话孩子立马就乖乖认怂。很多妈妈觉得也是没办法,因为孩子太不听话了,只能用这招。
很多错误教育理念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一定家里要有个人害怕,这样他才会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只要家里有个人在怕,他们长大就会越叛逆。因为孩子没有得到爱,他们觉得父母在欺负他,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对家庭对父母安全感的缺失。

妈妈对孩子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说过,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心理安全感的关键期,孩子从出生4个月开始认识妈妈,在0-3岁期间尤其依赖妈妈多一点。
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妈妈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勇敢对外探索新事物。
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之类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安全感丢失,他们就很难建立起自信和优秀的性格。

妈妈要明白讨好和爱是两码事
见过这么一个场景:有个妈妈带着孩子坐地铁,孩子一上车就抱着妈妈的大腿问:“妈妈,我今天表现好吗?”妈妈说还可以,孩子立刻接着问那你今天回去不会揍我了吧!妈妈回答说:“暂时不打你,但是你待会要是不听话我照样揍你!”孩子听完嘿嘿地笑着。
这个时候的妈妈心里肯定有种自豪感,因为妈妈觉得自己把孩子教育的很好,妈妈觉得孩子很爱她很在乎她的感受所以在她面前表现的很听话。但这并不是爱,而是孩子的讨好方式。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为了博得家长的认可或者索取一些他们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时而对大人表现出一种撒娇式的态度。
而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孩子如果真的爱父母他们表达出来的言语不是小心翼翼地试探或是害怕,而是孩子心平气和地和妈妈谈论他们的行为有没有让妈妈不开心。

家长的暴力式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孩子如果经常被父母威胁,长大后累积多年的压迫感终于得到释放,他们就会用叛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多么简单粗暴,长大后叛逆就会越厉害
孩子的叛逆形成其实是一个过程,当孩子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和自理能力后,他们参与独立活动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甚至想摆脱父母的管束,自立自强。
而父母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喜欢对孩子的任何事都采取包办和主宰态度。孩子总是被父母的行为语言压迫着去做他们不情愿的事,久而久之长大后他们的叛逆性格就会越来越明显。
叛逆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变态式的性格:对人对事多疑、冷漠、学习被动、自卑、意志衰退等。所以,父母要改善自己平时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

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成为父母的样子
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和习惯都会成为孩子第一模仿对象,孩子小的时候心里很抵触父母的行为,长大后他们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呢?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
比如:父母每天回到家里就开始各玩各的手机,久而久之对孩子形成的影响就是回家作业也不写,先玩会游戏看会电视再说。
如果你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他们甚至还会反驳说:“你们不也是这样吗?凭什么要求我。”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有样学样地模仿着家长。所以父母在纠正孩子行为的时候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呢?

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该如何做?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是温柔而有边界的教育,好的孩子是有规矩的,他不会瞎吵乱闹,但他不怕大人,他们和大人可以坦然地沟通,不会害怕或是畏惧。
学会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情感引导将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词汇的孩子会较少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 情感引导还可以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父母之间的感情。
通过情感引导,孩子将学习到宝贵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情绪,还会学到如何结交新朋友,并和他人愉快地相处。
情感引导会为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在逆境时庇护他——让他能够更快地从消极的情绪和经历中恢复过来。情感引导会让孩子学会忍耐,让孩子知道快乐来之不易,同时还能提高孩子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
获得情感引导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更专心,也学得更轻松。 孩子会通过情感引导认识到沟通、尊重和交流对于增进感情的重要性,所以在他们成年之后也就更能理解和安慰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赢得友谊,获得幸福!

给予孩子温柔而有边界的爱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不是说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在爱的边缘加上一个界线,什么可以纵容什么什么必须禁止,从而引导他们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第一反应不是去指责辱骂孩子的不当行为,因为当你这种行为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父母划清界限了,被责备后的他们更不知道怎么办,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束手无策,自暴自弃。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可以蹲下来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思想教育,但同时也可以强调“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所以才会对你的行为有所管束”。只有给孩子把这个道理充分地给孩子讲明白,孩子才会觉得被家长批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被批评只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我们在批评的过程中不要带入大量的情绪,孩子有时候惧怕的并不是这个批评道理的本身,而是你在批评过程中给予孩子的一种情绪压力,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爱他,只知道责备他。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一种行为上的约束,心理上的慰藉以及品格上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