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小报告,容易被小伙伴排挤?读懂原因才能更好应对

文 / 福林妈咪
2020-03-19 00:43

文丨福林妈咪

亲戚家有个小朋友,同龄小孩子都叫他”李大状“,之前听他被小伙伴们这样叫,还以为是”壮实“的壮,最近才知道,原来是”告状“的状,因为他喜欢跟小伙伴的爸爸妈妈告状,所以小伙伴们就”亲切“的给他起外号叫李大状。

这个孩子确实很喜欢“检举揭发”:

“小姨,哥哥偷吃冰激凌!“

“阿姨,他们要拿鞭炮掰开了点!”

“妈妈,爸爸床底下有钱!”

被揭发的人无不拿眼瞪大状同学,爸爸也不例外。

要说告状这件事,确实是孩子圈里不被大家喜欢的,和面对面的争夺吵架不同,告状仿佛是一种“背后手段”,好像告状的人是把自己主动归为大人阵营,所以会被小伙伴们排斥和嘲笑。

不过一伙儿小朋友当中总有一个爱告状的,就像高晓松所说的,人群总会遵循正态分布的原则,一个班里总有一个爱管事的,总有一个热心肠,有一个挺“二”的,也会有一个爱告状的。

不过,听到孩子被喊“大状”,妈妈也有些担心,虽然是玩笑,但是如果别人认真了会不会觉得这是孩子人品有问题呢?那么,这些爱告状的小孩子,真的就是人品有问题,长大后会变成喜欢在人背后打小报告的人吗?

仔细观察会发现,爱告状的孩子主要是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告状行为就会消失,所以说,爱告状更多的是某一个年龄阶段孩子心智发展的表现,并不能以此判定孩子的人品性格。

那孩子告状,都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一、3-6岁人际关系发展期

3岁前,孩子是关注物>关注人的,所有看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所以孩子不喜欢和别人分享玩具,不需要伙伴;3岁后,孩子关注人>关注物,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孩子逐渐关注他和人的关系,他喜欢和别人一起玩儿,会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请求加入小伙伴们一起玩儿,并且学会思考人际关系。

从何成人的关系,到和同龄人关系的过渡,是孩子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孩子没能完全脱离对大人的依赖,就会出现遇事就向大人寻求帮助的情况。

二、4-5岁道德感发展期

除了不知所措的告状,还有充满正义感的告状。

3岁时,孩子道德感开始出现,并且在之后的4-5岁开始逐渐形成概念化的道德感。但与此同时,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却还有局限,判断行为的依据是结果而不是动机,看不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有时候会让大人难办。

4岁左右孩子的道德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他们会把爸爸妈妈、老师制定的规则当作金科玉律,并且通过告状等方式去制止,以此维护心中的道德。

三、2.5-4岁社会规范摸索期

有时候孩子的告状,并非是找那个被他告的人的麻烦,而是对规则的质疑。

“妈妈你说小孩子不可以吃冰激凌,那为什么哥哥和我差不多,他却可以吃冰激凌?”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懂得规则适用范围,和大人的管理范围。他会把爸爸妈妈制定的规则当做“普适”规则,不管是不是在自己家里,其他人是谁,都觉得应该是同样适用于规则的。

当大人解释“为什么别人可以不用遵守规则”的时候,孩子会进入规则探索阶段,去试探讲过的所有规则什么时候可以变通,什么时候可以例外。

四、个人自尊成长期

还有的孩子爱告状,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想要表现自己。

这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表现。有的孩子更重视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主动和朋友们打成一片,希望获得朋友的肯定,于是在背着大人做出格事儿上,选择向着伙伴们;有的孩子更重视大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愿意为了大人的表扬而去做行动。

五、小孩子的恶作剧

还有一种动机,是恶作剧式的,我告状,你就会被批评,这是一种对付小伙伴的办法。

如果无伤大雅,也不必担心,这也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种表现。懂得借势而行,用大人的力量赢得优势。

盘点了很多告状的心理机制,知道孩子告状是一个阶段的发展表现,那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孩子的告状呢?如果不好好引导,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会不会有影响呢?

还是要结合孩子的告状动机来看,父母是鼓励还是反对,如何处理孩子的官司,都需要视情况来看。

首先,不鼓励

很多爸爸妈妈希望有个孩子能及时通知他们小孩子中间的动态,如果有什么危险的举动,能够提前得知,及时阻止,有的老师也会利用班里爱告状的孩子掌握班级的动态。

通过孩子了解情况,是一种途径,但是如果鼓励一个孩子去时刻监督伙其他人的行为和语言,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

首先孩子会面临伙伴们的指责和提防,自己也会有压力,而如果习惯这样的做事方式,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不是好事。

其次,不反对

而如果孩子是为了正义,为了规则来告状,父母也不要反对,否则以前给孩子建立的道德和规则就会产生动摇。

也不要否定孩子,骂孩子多管闲事,这样会打消孩子求证的积极性,也会打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因为孩子是信任你才会过来找你告状的。

最后,认真对待,用心引导

尽量保持认真对待,用心引导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告状。从孩子的表现中,发现他的心理机制,然后进行合理的引导。

如果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教孩子应对方式,同时要引导孩子更加独立的解决问题;

如果是因为道德感,要肯定孩子,同时引导孩子看到更多面的事情,不要变得刻板;

如果是因为探索规则,要肯定孩子,同时引导他正确理解规则;

如果是因为想要大人的关注,可以拒绝孩子,同时在其他方面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关注,让孩子更加自信;

如果是因为恶作剧,则要严肃的告诉孩子,不可以幸灾乐祸,看人笑话,更不可以进一步的添油加醋诬陷别人。

总之,分清动机,合理引导,才能正确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成长的更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