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为什么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与3方面有关,智慧父母提前看

文 / 家长课堂
2020-03-19 00:43

分享本应该是快乐的,然而,却成为了很多孩子一生的阴影。

诚然,很多父母都希望培养出一个大方、热情、乐于分享的孩子,这样以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但不愿分享,就意味着孩子自私、不懂事吗?

1、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

心理学研究发现,2岁多的孩子开始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因此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经济学家恩斯特·费尔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糖果实验”实验告诉我们,自私是孩子的一种本性。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当孩子不会主动分享时,我们常常觉得这个孩子小气、自私。其实,这只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

强迫孩子去分享,不仅不能真正教会孩子分享的真谛,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

2、要教孩子学会守护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小精灵贝儿十分喜爱姐姐多多的小狗,一心想把小狗带回家中,礼貌的她跑去征询黄磊的意见。

黄磊的回答可以成为家长们的模版:这只狗是多多姐姐的,那你就要去征求她的意见。

比起那些小时候没有学会分享的孩子;比起强迫孩子分享,她更懂得尊重和发展孩子的独立意识。

学会说“不”,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重要一步。我们除了教孩子学会分享,也要教孩子学会守护。

3、孩子的东西,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问嗯哼愿不愿意把不常玩的玩具捐给更需要的人。

嗯哼立刻表示不愿意,于是霍思燕继续开导儿子:“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但如果在愿意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对吧?”
没想到嗯哼的反应更大了,甚至生气的摔了玩具。

但是霍思燕并没有生气,而是安慰儿子说:“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过了一会儿,嗯哼冷静下来之后,主动说:“妈妈,我来决定要不要捐。”
我们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比起当下的分享,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着独立思考及做决定。

在分享这件事上,希望父母能脱去假客气的外壳,让孩子真正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如何教会孩子真分享,真正的分享,是一种享受。

分享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愉悦自己。让孩子感受分享的温暖和美好才是我们的初衷。

推荐阅读: